为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7月11日至13日,在华中大建规学院规划系乔杰老师与团委书记赵爽老师的指导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员先锋服务队长阳分队赴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实践活动,充分践行党旗领航特色,旨在探索民族地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在“校-企-村”三方联动下,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提升青年创业支持体系、促进乡村资源整合与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政策保障篇:地方新政如春雨,润泽青年返乡路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长阳地方各部门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与实际行动,为青年人才在乡村的就业创业、成长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为此,实践队通过访谈县团委和人社局的相关人员,深入了解他们在吸引青年返乡、促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举措。
在共青团县委,刘书记分享了团务工作的在地经验。鉴于长阳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当地青年创业者协会对“青年”的年龄划分更为宽泛,以期拓宽人才资源库,促进不同年龄层之间的经验交流与知识传承,为协会注入新的活力。谈及吸引青年返乡参与乡村振兴时,书记特别提到了近期在思想建设上的创新思路——举办相亲交友活动。正所谓“安家才能立业”,这类活动不仅满足了青年人的社交需求,还通过情感的纽带增强了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让人才能够更好的留下来。不容忽视的是,在乡村文化娱乐设施匮乏背景下,党建活动的推进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持续关注,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何主任为团队介绍了人社局在村民就业创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三方面的实际举措。首先针对乡村适龄未就业人群,长阳人社局实行培训-就业的全流程帮扶,通过“春风送技能”活动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培训后政-企合作提供合适就业岗位,帮助劳动人群就业;其次是人才引进方面,县内举办招聘会、积极参与校招、联合高校建立实习基地,通过校-企-村合作发现青年人才;最后在留住人才方面,通过实际的创业补贴、人才补贴、住房及交通等生活保障方面补贴鼓励青年就业创业、定居长阳。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乡村振兴与青年的关系时,何主任表示,鼓励青年人才向城镇集中,外出务工对乡村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一人外出务工,往往能带动整个家庭脱贫,同时外地也是年轻人积累经验和资源的最佳途径。
图为长阳分队成员与县人社局何主任对话。豆展鹏 供图
青年参与篇:青春热血洒长阳,乡村振兴共图强
在地方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及政策导向等物质条件支撑下,同时深受乡土情感、家庭维系等价值情感的牵引,青年群体日益涌向长阳县的乡村地带。为此,实践队奔赴长阳沿头溪流域,寻访多位乡村有为青年,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公益参与三个领域,深入了解青年与乡村的故事,挖掘内在动因和问题因素,共同探讨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未来趋势。
乡村产业,青年引领
在汇丰阁茶楼,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阳清江土家罐罐茶泡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东亚首先用“四个坚持”概括企业发展思路: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经济效益为根本,坚持文化铸魂,坚持科技赋能。文化铸魂表现在邀请知名画家、设计师挖掘土家文化,为自身茶产品赋予文化内涵。科技赋能体现在通过与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推动茶叶种植加工等环节的转型升级。胡先生回顾了以发展农业产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艰难历程,从实践中归纳乡村创业的四个难处:一是缺乏人才和劳动力;二是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种植经验可迁移性不强,三是农业补贴及技术支持等政策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四是农业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支撑,还需要爱农情怀和经营的思想以及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关系的能力。
在茶园基地,胡东亚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引进浙江安吉白茶的本土化种植过程: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移植过来的白茶从最初的白色逐渐过渡到如今的青色,浙江种植经验无法迁移,团队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摸索在地种植经验。胡先生的实践表明,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精细化管理,需要真正懂得农产品和有种植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引导。同时茶叶因其文化属性、产品等级多样性,因此需要与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相融合。
图为胡东亚为长阳分队成员介绍白茶种植经验。叶雨琰 供图
在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潮流中,传统农业该如何走出破局之路?王家棚村的新农人周龙山向团队成员讲述返乡创业历程:综合考虑农作物物特性和经济收益情况,选择了种植羊肚菌。针对种植经验不足问题,主要依靠本村农民种植经验分享、政府的技能培训学习,使得传统种植经验技术不断优化。在销售方面,通过参加政府培训学习剪辑、账号运营知识,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利用包装设计提升农产品定位。此外,依托沿头溪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客流量,推出果园、菌类采摘模式,大幅减少包装运输成本同时保证收益。
现阶段,由于山区农业的弱质性、资金有限、种植管理方式传统,难以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或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管理。针对现阶段的困境,周龙山将通过持续地交流学习,丰富农业知识与种植管理经验,一步一步地解决困境、发展农旅融合的模式。
从电影制作、网站开发,到如今的现代化有机农业,新农人刘乙进不断根据市场前景转换赛道,带着现代化的技术与研发团队,投身乡土创业。在生产端,刘乙进团队采用人工除草、绿肥种植等原生态种植方式,同时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对田间地头的精细化管理。将传统的种植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在销售端,团队以自家电商平台为媒介,利用慢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让消费者能够直观了解产品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自家餐桌“的完全可追溯。同时,刘乙进也在积极回馈村民,通过对村民培训种植管理技术、提供有机肥料、租借农业设备,鼓励村民生产有机产品,为符合平台质量要求、村民家庭种植的农产品实现兜底销售。
刘乙进的实践经验表明,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并不局限于所处的地理范围,在远程端从事乡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也是青年的实践方式。
长阳分队来到郑家榜村,身穿土家服饰的民宿老板向队员们讲述自己的创业之路。在被问及是什么契机让他们决定开民宿时,老板介绍:“当时(2010年)建自家房子时,国家有政策补贴,所以就想办点农家乐,当时只有餐饮。到现在已经是包括餐饮及住宿的民宿。”民宿的形成始于国家政策的激励,在起步发展阶段,地方政府也通过协助申报民宿、帮助银行贷款等方式帮助当地村民创业。
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和对服务品质的追求,民宿涉及领域不断扩大。民宿老板介绍:“我们现在以民宿为主,再就是搞点果园,游客来采摘,基本上每个季节都有水果供游客采摘,果园的产品线上线下都有销售渠道。”从最初的简单餐饮,到现在的民宿改造加采摘体验,利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表明当地村民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
图为两河口村刘乙进团队的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叶雨琰 供图
基层治理,青年可为
本地青年群体具备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稳定的乡村社会关系,一些人凭借优秀的政治素养、个人能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闫书记和郑书记不仅是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更是无数乡村青年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
王家棚村的闫书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青年,凭借十余年基层工作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书记。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她深入实地学习,考察蔬菜大棚适合种植品种,掌握现代化大棚管理运营经验;走进基层群众,了解困难群众切实需求,积极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在被问及对未来基层治理群体的期望时,闫书记表示,希望基层后备干部中能有更多真正懂得基层工作、懂农业知识、了解农村村民的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能够真正为农民办实事。
在郑家榜村,当谈及青年参与基层治理时,郑家榜村郑书记讲到:“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基层服务行业中来,因为服务好村民、促进乡村的数字化,需要年轻的力量。”他希望乡村的现代化能够跟上国家的现代化,从农村民宿、采摘等各种各样的体验形式、从每家每户都能感受到中国的数字化、现代化。
基层乡村治理的青年队伍不仅有熟悉乡村、了解村民的本地青年,也有知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返乡青年。全伏山的驻村书记就是经单位选派驻村的青年人才,问及驻村过程的收获,他表示,从当地干部身上学到了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学到了很多与群众打交道的方法。但也苦恼于实际基层工作中,由于上级要求与老百姓的期盼有差距,自身能力也无法为老百姓办很多实事。对于青年人才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他表示,影响青年返乡的主要阻碍是乡村缺乏收入来源,创业风险大、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未来希望能够提升基层干部待遇,明确村湾产业发展方向,吸引年轻人回流。
公益参与,青年实践
党旗领航践行青年使命,设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在“校-企-村”三方联动下,一批批华中大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长阳县,结合当地实际,为地区送规划、做设计。长阳分队参观了华中大建规学院学生为沿头溪流域设计的驿站、看见土家族西兰卡普文创产品被广泛使用,充分表明学科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的无限可能。当地返乡创业青年表示,“学生来到乡村进行公益性质的实践,所做的优秀设计能为我们节省一笔设计费用,将省下来的钱投入研发等其他更核心的环节。”青年大学生的公益参与,是知识、人才等资源高效利用的表现,也是设计下乡价值的生动诠释。
图为长阳分队成员与两河口村返乡青年代表合影。叶雨琰 供图
本次长阳分队的实践活动,通过与当地青年创业者、村干部和村民的深入交流,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也看到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用青春和智慧让“绿水青山、幸福长阳”的口号更加响亮,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赵茹楠 胡艳芳 陶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