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青岛理工大学“新时代的护航者”社会实践团队本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肩负着挖掘宣传家乡优秀人物的重要使命,跨越千里返回家乡河南安阳,拜访两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退伍军人张小路。通过聆听其跨越23年的军旅故事,青年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军人用生命守护和平的使命担当。
三枚勋章见证铁血忠诚
在张小路住所,其中三枚不同时期的勋章格外醒目: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纪念章记录着他在青川奋战77天的日夜,争分夺秒拯救生命、重建家园。两次“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镌刻着他在南苏丹维和战场的生死考验,2025年中央军委颁发的“戍边先锋”纪念章则预示着他即将启程的边境支援任务。从2002年入伍到2018年退伍,这位四级军士长的足迹跨越汶川废墟、非洲草原。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张小路接受中央军委相关部门的召回,即将前往边境地区支援建设。
图为张小路在南苏丹维和时期的照片。雷祯阳 供图
南苏丹战场的生死考验
2012年与2016年两度维和的经历,让张小路对和平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他清晰记得,装甲车队在运送物资时突遭反政府武装扫射,子弹在钢板上迸出火星,他们仍迅速下车反击并紧急撤离;营地多次遭袭时,官兵们顶着40℃高温全副武装坚守战位;为在沙漠中开辟菜园,他们用尼罗河水浇灌出红薯叶,从国内带的红薯种子虽然没种出红薯,但红薯杆和红薯叶也成了珍贵的食材,让“中国绿”在战地生根。40度的高温下蚊虫肆虐,疟疾是另一个巨大的威胁,他们每周或每半个月都要按时吃药,睡觉时挂蚊帐、盖被子,防止蚊虫叮咬而患上疟疾。更令人揪心的是,一位广东籍战友因疟疾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
图为张小路执行任务安全归来的照片。雷祯阳 供图
蓝盔背后的中国温度
在完成联合国特派团指令的武装巡逻、隔离冲突等任务之余,张小路与战友们用行动传递中国温度:在瓦乌市小学搭建板房教室,为当地医院运送药品物资,通过武术、太极展演架起文化交流桥梁。当南苏丹副总统马夏尔将和平贡献奖章佩戴在他胸前时,这位铁血军人眼眶湿润:“维和部队就像播种机,让世界看见中国守护和平的决心。”中国驻南苏丹大使李治国在八一建军节和国庆节前来慰问,让他们深感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祖国始终在背后支持着他们。
图为张小路与新时代的护航者团队成员讲述维和经历的照片。雷祯阳 摄
青春与使命的隔空对话
自2018年起,中国组建了常备维和部队,每年保持8000人在国外轮换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维和官兵在国际上展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形象。张小路的故事,只是众多中国维和官兵的一个缩影。他的维和经历,对青年学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维和官兵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的战火与困境中,坚守着和平的信念,用行动诠释着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为世界和平贡献着中国力量。
他们是万里之外的和平守护者,是祖国的骄傲,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每一个人铭记。张小路在采访结束时寄语青年:“每个岗位都是守护祖国的战位,只要心怀信念,平凡也能铸就非凡。”这份跨越山海的坚守,正通过返乡学子的记录与传播,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播撒下担当的种子。今后青年学子们应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修养的党性,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讯员 雷祯阳)
图为新时代的护航者团队成员与张小路的合影。雷祯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