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士继书香农场"2733斤萝卜丰收,劳动教育扎根田间

k***27780
2025年03月18日

2月18日下午12:00,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30名留校学生在"士继书香农场"参与萝卜采收劳动实践活动,共收获2733斤萝卜。这是该校利用闲置土地打造的劳动教育基地首次迎来规模化收成,通过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种植管理,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

沾着泥土的橡胶手套、此起彼伏的拔萝卜声、装满新鲜蔬菜的塑料筐——中午的农场里,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一名学生弓着腰,双手攥住萝卜缨顺势一提,一根近30厘米长的橘红色萝卜带着湿泥破土而出。“拔的时候要顺着茎秆倾斜方向,太用力容易扯断根须。”他向身旁同学演示技巧时,脚边的筐里已堆了二十多根形态饱满的萝卜。这片田地原为校区建设预留空地,2023年9月改造为劳动教育基地,划分12块责任田由各学院承包管理。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采摘现场。韩璐 供图

据两江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德贵介绍,本次丰收的萝卜田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师生负责。自2024年9月起,学生每周分批参与田间作业,完成翻土、播种、施肥等环节。在农技人员指导下,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王浩记录了完整的种植数据:10月初调整株距至20厘米,11月寒潮前搭建防冻棚,12月采用生物防治控制蚜虫。“土壤湿度监测、有机肥配比这些细节,实际操作比理论复杂得多。”王浩翻着写满笔记的记录本说道。

采收现场,经济金融学院学生团队正按标准筛选萝卜。表皮光洁、重量超1.5斤的优质品送往食堂,轻微损伤的用于制作腌菜,残次品则粉碎制成堆肥。负责质检的学生李雯介绍,团队制定了包含12项指标的分级标准,当天采收的萝卜合格率达85%,最大单体重2.1斤。劳动教育教研室主任陈立军表示,持续参与耕作的学生中,92%已掌握基础农具使用方法,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素养测评优良率较未参与者高出32个百分点。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士继书香农场"种植的萝卜。韩璐 供图

在晾晒区,计算机学院学生正将萝卜称重装筐。按每斤1.5元市场价计算,扣除每亩约750元的种子、肥料成本,净利润达1200元。“从成本核算到品控管理,劳动实践让课本知识变得具体。”负责统计的学生指着表格解释,他们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产出数据,发现向阳垄沟的萝卜平均重量高出15%。

该校近年来构建劳动教育“三维”体系,将农场管理纳入实践课程。两江校区管委会统计显示,2024年9月至今,学生累计参与农场劳动1200余人次,产出萝卜、白菜等作物4300余斤,义卖所得用于劳动教育设备更新。随着春季耕作季临近,基地计划引入果树种植,并在现有农田增设基础科技实践模块。“劳动教育既要传承农耕文化,也要培养创新意识。”管委会工作人员透露,未来将指导学生开展作物生长数据跟踪等基础科研项目。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采摘现场师生合影。韩璐 供图

当最后一筐萝卜装车运往食堂时,学院负责人工作服后背已结出汗渍。这些常在实验室调试机器人的学生,如今能准确说出萝卜生长的最适土壤pH值。“土地不会欺骗人,你投入多少汗水,它就回报多少果实。”他们望着田垄间新翻的泥土说道。相机里,数十张劳动实践照片正在春日阳光下微微反光,画面中的年轻身影与橙红萝卜构成鲜明对比,记录着这场跨越季节的成长。(通讯员 蒋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