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本杀探寻“螺丝钉精神” 重庆理工大学探索"思政+专业"育人新模式

bi8bo
2025年04月01日

春日的重庆理工大学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保卫战"正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上演。3月24日,该院师生原创的沉浸式红色剧本杀《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式亮相,将材料学科知识与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出"红色剧本杀+学科思政"的创新育人场景。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活动,不仅破解了文物失窃的谜题,更解开了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密码。

跨界融合:当学科知识遇见红色剧本杀

在充满科技感的材料分析实验室里,30名学生化身"雷锋纪念馆特聘专家",面对突然发生的螺丝钉文物失窃案,他们需要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金属成分,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锈蚀形貌,结合金属腐蚀动力学原理计算锈蚀时间。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涌现,隐藏在文物背后的雷锋故事也逐步揭开——这颗看似普通的螺丝钉,正是雷锋同志在鞍钢工作期间参与推土机检修时留下的工作见证。

"通过EDS能谱分析,发现锈层中含有氯离子,说明文物可能在含盐环境中暴露过。"2021级材料成型专业的王同学指着扫描电镜屏幕分析道。这样的专业场景在剧本中反复出现,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材料分析方法》《金属腐蚀与防护》等课程知识,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参数。这种将专业知识嵌入故事情节的设计,使原本抽象的学科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双重解码:在科学探索中感悟精神力量

剧本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双线解密"机制:在技术线上,学生们要通过材料表征技术追溯文物历史;在精神线上,需要从雷锋日记、工作记录等史料中提炼"螺丝钉精神"的时代内涵。当学生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得文物表面钝化膜的阻抗值时,系统同步解锁了雷锋在部队时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的事迹影像;当计算出金属临界腐蚀速率时,屏幕上浮现出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时教育孩子们"做革命螺丝钉"的珍贵照片。

"原来金属的钝化处理和精神信仰的筑牢有异曲同工之妙。"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李同学在实验记录本上写道,"就像我们在实验室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增强材料耐蚀性,新时代青年也需要用理论武装筑牢思想防线。"这种科学与思政的隐喻式联结,让78%的参与者表示"对专业价值的认知发生了质的飞跃"。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大家在讨论。张渝曼 供图

创新实践:构建"三维一体"育人新范式

这场红色剧本杀的诞生,源自材料学院持续三年的思政教育改革探索。学院党委书记张明介绍,团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22个思政映射点,构建起"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维育人体系。剧本中设计的7个核心关卡,对应材料学科7大核心能力指标,同时嵌入14个雷锋生平关键节点,实现专业技能与价值引领的精准对接。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采用"双导师制"保障育人实效。专业教师负责把关技术逻辑,确保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思政导师团队则从东北征集到雷锋生前战友的访谈资料,为剧本注入真实历史细节。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使学生在破解"为什么这颗螺丝钉能在鞍钢的恶劣环境中保持40年不锈"的学术问题时,同步思考"雷锋精神为什么能在时代变迁中永葆生机"的价值命题。

辐射延伸:打造新工科思政育人生态圈

这场创新实践只是材料学院"学科思政"工程的一环。近年来,学院建成国内首个"材料强国"主题思政馆,开发出包含36个虚拟仿真实验的AI思政教学平台,组织学生为社区制作2000余件防腐蚀便民设施。在"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引领下,00后学生们创建的"材子讲师团"已走进17所中小学开展科普宣讲,用自制的"纳米涂层小实验"演示爱国科学家归国创业的故事。

教育部材料类专业教指委专家评价这种模式"开创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据统计,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专利申报量提升40%,志愿入党比例达68%,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国家重点材料领域。正如剧本结尾的誓词所言:"我们要做新时代的不锈螺丝钉,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牢牢拧住自己的位置。"

在这场教育与文化的深度碰撞中,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证明:当红色基因注入学科血脉,思政教育就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在新时代青年手中锻造成打开未来的金钥匙。(通讯员 李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