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以下简称“上海曙光安徽医院”)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团委、安徽交控集团驿达公司团委及合肥市清溪路社区等多方力量,深入基层一线、交通枢纽及文化市集,开展“跟着好人学雷锋”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以中医特色服务为核心,累计惠及群众超2000人次,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
精准下沉:中医惠民服务覆盖多元场景
在合肥西站、高速服务区及社区文化广场等场所,上海曙光安徽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为建筑工人、老年群体及旅客提供中医义诊服务。活动现场设置脉诊、针灸、耳穴压丸等体验区,并发放《中医四季养生手册》等科普资料1500余份。一名参与义诊的铁路工人表示:“常年腰疼,医生用推拿配合艾灸治疗,当场轻松不少,还教了我几个日常保健动作。”
图为医护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广场为居民进行耳穴压丸治疗。方文发 供图
针对基层医疗资源薄弱问题,医院特别组织“健康科普大篷车”开进乡村,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心血管科专家通过案例讲解高血压的“药膳调理法”,现场演示八段锦养生操,吸引近百名村民参与。活动还引入上海海派中医技术百余项,如“石氏伤科”手法治疗关节疼痛,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
跨界联动:交通枢纽变身“健康驿站”
在合肥西站候车大厅,安徽交控集团驿达公司团委与上海曙光安徽医院联合设立临时健康服务站,为旅客提供血压测量、急救培训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一名突发头晕的旅客在接受合谷穴按压后症状缓解,医护人员随即联系车站开通绿色通道,助其顺利就医。“没想到在赶车途中还能体验中医急救,很暖心!”该旅客感慨道。
此外,医院在高速服务区试点“健康加油站”,配备智能中医体质辨识仪。旅客通过3分钟问卷填写,即可获取个性化养生建议。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共生成体质报告800余份,其中“湿热质”“气虚质”占比最高,医护人员针对性推荐食疗方及运动方案。
品牌深化:“雷锋精神”赋能医疗协作
自2022年启动“跟着好人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以来,上海曙光安徽医院累计开展活动120余场,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中国好人”称号获得者、急诊科护士长王丽娟带队,在社区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心肺复苏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王丽娟现场演示时强调。
医院党委副书记翟从永指出,品牌建设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学校延伸;二是构建“沪皖专家联合坐诊”机制,已实现远程会诊300余例;三是创新“绿色直通车”服务,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转诊上海总院的快速通道。2024年,该通道已协助23名安徽患者获得国家级专家诊疗。
科技赋能:区域医疗同质化加速推进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上海曙光安徽医院依托5G技术搭建“云上中医馆”,实现沪皖两地中医病历共享、处方互认。在清溪路社区义诊现场,上海曙光医院肝病科主任通过视频连线,为一名肝硬化患者调整中药方剂。“两地专家共同把关,治疗更精准。”患者家属表示。
医院还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AI辅助诊断系统”试点,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舌象、脉象数据。系统上线三个月内,基层医生使用率达92%,诊断符合率提升至85%。
长效布局:打造长三角健康服务样板
未来,上海曙光安徽医院计划扩容“健康驿站”至长三角主要交通节点,增设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块。同时,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开发VR中医诊疗体验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医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表示,校院合作将深化“志愿服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慢病管理、中医药科普等课题研究,培养“懂临床、善服务、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图为上海曙光安徽医院团委与中铁集团新合肥西站经理进行合影留念。梅可 供图
上海曙光安徽医院党委副书记翟从永总结称,将持续以雷锋精神为引领,推动长三角医疗服务从“物理聚合”向“化学融合”转变,让“流动的中国”处处可见“健康的守护站”。(通讯员方文发 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