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7日,重庆师范大学三春学子成长营“重走长征路”实践服务团设立共两支分队分别前往四川广安、资阳、雅安、泸定、自贡、宜宾,贵州赤水、习水、仁怀、遵义等地开展研学与实践,学习党的伟大革命史,领悟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追寻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微言微语显大义,微课微讲铸党魂
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内,团队指导老师丁睿老师为实践团开展了实践性质微党课,回顾了聂荣臻1922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给父母的信,成员们对聂荣臻元帅的爱国心、报国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烈士陵园,团队指导老师阿力木·哈斯拉木为成员们讲授了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微党课;在陈毅故居,讲解员围绕陈毅家风为实践团讲解了“诗书敦上古,忠孝则前修”的微党课,为成员们展示了陈毅元帅的纯正家风。通过这几次的微党课的学习,成员们重温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深刻感受先辈的崇高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图为阿力木·哈斯拉木就“长征精神”进行微党课讲解。陈秋伶 供图
公益授课长征行,红色文化润童心
“老师,我好喜欢您教我做版画,您明天还能给我上课吗?”在习水社区,一句句简单清澈的话语,如同清泉般流淌,透露出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版画艺术课程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实践团成员用智慧与匠心,巧妙地将当地深厚的革命故事融入教育之中,精心策划了《长征路上的老物件》与《我心中的长征路》两大红色主题美育课程。孩子们亲手雕琢版画,每一刀一划间,不仅雕琢出历史的印记,更深刻体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实践团携手孩子们,以激昂的语调诵读《七律·长征》,字字铿锵,句句有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并肩前行;随后,又以深情款款的歌声演绎《歌唱祖国》,歌声中饱含着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深切期盼,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此外,一系列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如《虹吸原理》的探索与《把彩虹装进瓶子里》的奇妙体验,更是为孩子们的求知之旅增添了无限乐趣与色彩。这些科学小知识的启蒙,如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圣殿的大门,激发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社区儿童授课。夏依婷 供图
探寻革命痕迹,感知美酒文化
在庄严肃穆的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讲解员以深情的语调,向实践团细述了红军在茅台镇那段不朽的传奇。为了呵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茅台酒厂 ,红军毅然颁布了一项保护茅台酒的特别公告,彰显了其对民族瑰宝的尊重与爱护。与此同时,淳朴的村民们展现出无比的团结与热忱,他们不仅自发地贡献出自家的门板,助力红军构建起渡河的浮桥,更是在红军伤员亟需消毒之际,慷慨地将本地特产的茅台酒送来,让这份醇厚的佳酿成为了红军战士解乏疗伤的甘露。这一幕幕军民情深似海、共克时艰的动人场景,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位同学的心弦。
为了更直观地领略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五粮液的独特韵味,实践团走进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在这里,他们紧随讲解员的步伐,仿佛穿越时空,细致入微地探寻着五千年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每一滴美酒的背后,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匠人精神的执着坚守,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更增强了成员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对传统酿造工艺的近距离体验,更是一场心灵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红岩青松沐风雨,不朽精神传万世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在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团于江姐的雕像前重温入团誓词,追寻共产党员江竹筠的一生。从江姐英勇无畏的事迹中,一位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革命女战士形象呈现在成员们面前,这样一种伟大的革命战斗精神令成员们动容。
在何木林故居,孙女何莉为实践团讲述了何木林老红军为保护救下自己的当地村民隐匿红军战士身份,装成聋哑人14年的感人故事。何木林去世后,他的儿媳林成英、孙女何莉励志传承红军精神,一直留在故居向人们讲述长征故事,为庚续红色血脉尽自己的一份力。
来到赵一曼纪念馆,实践团通过红色情景短剧《赵一曼》,向营员们展示了赵一曼同志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自她“不屈斗争、反抗外敌”的革命事迹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赵一曼纪念馆开展情景剧表演。陈秋伶 供图
在此次“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长征路上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他们纷纷表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走好 新时代的长征路,要铭记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争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表率,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通讯员 廖宁波)
图为出征仪式大合照。段俊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