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长阳行,照亮留守星

6_ghost.
2024年09月26日

从城市走向深山,从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工作室长阳方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大堰黎化南将军岛资丘七十七烈士陵园麻池古寨红色教育基地全国首所土家族红军小学73日至720日,湖北科技学院“镜观其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少数民族困境留守儿童的调研,团队由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佘翠华与专任教师王昭带队,与七名学生共同走进大山,关心关爱偏远山区土家留守儿童,传递青春力量。

“山间雨露滋润着树苗,谁唱起童谣。村口长路通向了远方,我极力眺望。”这是独属于山里孩子们的歌谣,在为湖北科技学院“镜观其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送别时,长阳土家族孩子们唱起了这首歌。

找寻大山里的“星星”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困境留守儿童的分布现状呈现出数量庞大、地域集中、家庭结构复杂多样以及教育问题突出等特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工作,全县目前共有土家族留守儿童141名。

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和社会融合等方面面临的困境,75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长阳方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随着“童伴妈妈”朱桂蓉的带领,探访了四组土家族困境留守儿童。探访过程中,实践团队依次去往不同年龄的土家族留守儿童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面临的实际困境,为他们送去温暖。

走访中,实践团队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都面临着焦虑、自卑、寡言等问题。为此,团队成员们在与土家孩子们的交流中,注重与他们的情感沟通方式,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为他们讲述本土红色文化,帮辅暑期作业,教会他们使用单反相机等等,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沟通环境。探访结束后,团队成员们对于中国乡村少数民族困境留守儿童的形态有了更加生动的认知,同时,实践团队的汉族大学生们也通过实际行动在土家族孩子们心中播种下了全民族一家亲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土家族留守儿童帮辅暑期作业。王昭 供图

走遍这片红色热土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让红色遗迹焕发新生。

在为期数天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参观了长阳地区的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文化场馆。成员们走进黎化南将军岛,缅怀了这位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开国将军;参观了麻池古寨红色教育基地,学习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并去往资丘烈士陵园,向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敬献了花篮。在追寻红色足迹路途中,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长阳地区厚重的革命历史,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决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往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工作室时,实践团队有幸遇见了“英子姐姐”刘发英,一位19年间带领助学团队,募集助学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5000多名贫困学子实现求学梦的乡村小学教师。团队成员们积极与英子姐姐进行交谈,在短短几分钟的采访中,成员们了解到英子姐姐不易却伟大的网络助学历程,纷纷深受感动。采访接近尾声,英子姐姐说道,她将继续做好网络助学,在爱心助学道路上继续守护孩子们的梦想。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与“英子姐姐”亲切交流。周冰冰 供图

颗颗红心向太阳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资丘镇,矗立着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小学——全国首所土家族红军小学。这所学校的建立,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成为了传承红军精神、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阵地。

学习“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精神,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76日,实践团队去往资丘红军小学,为土家族孩子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见面课。课堂中,成员们向土家孩子们介绍各地红色文化,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孩子们同时也积极互动,给实践团队成员们讲述他们印象深刻的红色人物。课堂中笑声不断,掌声不停,成员们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氛围热烈。

随后,团队成员向土家孩子们介绍单反相机的使用方法,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用镜头记录下了彼此美好的瞬间。课堂由一首团队成员和土家孩子们的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结束,红军小学覃校长对“镜观其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示,红军小学会一如既往的坚持“颗颗红心向太阳”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不断教育和引领一代代资丘学子。

图为实践队在为红军小学孩子们授课。田晋玮 供图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新时代,铸牢全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重要任务。来自五湖四海的汉族大学生们,齐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去找寻深山里的少数民族困境留守儿童,在这片热土上追寻红色足迹,尽自己的所能去托起每一颗小小的红星,让大山里的“星星们”闪耀光芒,勇敢追梦,无畏前行。(通讯员 田晋玮 覃诗雅 杨根源)

图为实践团队与红军小学孩子们的大合影。田晋玮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