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现代化变迁的缩影。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体会沂蒙老区人民的现代化奋斗历程,2月3日,东北电力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选择扎根基层,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朱村,以青年学子的视角,感受红色朱村的现代化变迁。
在纪念馆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上午,实践团队员来到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这座纪念馆静静伫立在村中心街南侧,馆内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武器、残破的军装和发黄的信件等珍贵文物。在第三展室,实践团队员驻足在一件特殊的展品前——一根泛黄的皮带扣。讲解员轻轻抚过展柜玻璃,讲述起1943年钢八连指导员张立军的故事:“当年战斗间隙,他用这根皮带帮村民修屋顶,血迹凝结在牛皮上,成了永远的印记。”这根皮带扣不仅是革命年代的见证,更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
实践团队员仔细聆听讲解,不时用笔记下关键信息。在展柜旁,几位游客驻足凝视,一位老人低声对孩子说:“这就是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记住。”实践团队员意识到,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具体可感,也让实践团队员更加理解了“红色基因”背后的深意。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员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朱村红色革命历史。孙玉杰 供图
在柳编车间感受产业的活力
朱村的柳编产业是实践团队员此行的重点观察对象。依托适宜的自然环境,朱村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发展动力,大力发展柳编产业。在柳编展览馆内,负责人向实践团队员介绍:“我们的柳编制品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篮筐、簸箕,到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装饰品、家居用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还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实践团队员随即参与了柳编制作的尝试。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用柳条编织一个简单的篮筐。虽然手法生疏,编出的作品稍欠火候,但从中直观领略到柳编技艺的独特魅力。负责人讲述道,2017年朱村柳编销售额突破一亿元,且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如今,朱村柳编产品畅销国内外,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实践团队员在车间里与几位村民交流。一位村民自豪地说:“以前柳编只是糊口的手段,现在成了致富的产业。孩子们也能通过电商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通过柳编产业,朱村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更实现了精神上的振兴。
在村民故事中见证乡村新貌
下午,实践团队员走访了朱村的村民,听村民讲述近年来生活的变化。一位村民说:“现在俺们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孩子们能有好的学习环境,心里更踏实,日子更有盼头。”另一位村民补充道:“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总书记的挂念。”
实践团队员注意到,朱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焕然一新: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的小道,崭新的住宅楼取代了破旧的土坯房。村里的小学里,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村卫生室里,医疗设备齐全,村民看病不再发愁。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教育医疗水平的提升,从生活环境的改善到村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朱村的变化令人震撼。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团队员还了解到,朱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和柳编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村民们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和柳编制作,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一位村民感慨地说:“以前觉得日子一眼望到头,现在每天都有新盼头。”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员在朱村村口广场与‘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地标石合照。孙玉杰 供图
一天的实践让实践团队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地理解。朱村的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从红色精神的传承到柳编产业的创新,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村民幸福感的提升,朱村用实践证明,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应当秉持和发扬的宝贵财富。(通讯员 孙玉杰)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员在朱村村口广场与“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地标石合照。孙玉杰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