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和美云南,寻脉瑶乡”民族团结实践团前往河口瑶族自治县,开展“民族团结石榴红,卫国戍边守家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踏过崎岖的巡边山路,寻访朴实的英雄老人,传唱悠扬的团结民歌,走访乡镇的现代化成果,亲身感受边境地区的变化与发展。
重走边防山路,寻访英雄老人
驶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穿过茂密的热带山林,实践团到达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苗族壮族乡318边防所,开启边境线巡查实践活动。在边防所黄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山林,前往边境线。
陡峭的泥土路和湿滑的青苔,让巡边之路变得更加难走。在与黄书记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这里曾遍布茂密的植被与遗留的地雷,是戍边英雄杨天才开辟了现在的巡边路,这条路也被称为“天才路”。黄书记带领队员们重温卫国戍边精神。
简陋的帐篷和木屋,时不时映入大家的眼中。黄书记告诉队员们,这些就是巡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临时住所,遇到紧急情况无法搭建帐篷时,便只能睡在露天,大家再次被巡边工作中的艰辛所震撼。
在阳光的照射下,队员们脚下的山路变得更加险峻,土台阶也被小土坑所替代,穿过一段上下起伏的山路后,广阔的山林景色映入大家的眼帘,队员们返回了318边防所,结束了巡边之旅。
队员们前往薄竹菁村新店小组,寻访“全国十佳卫国戍边英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天才。队员们围坐在杨天才老人周围和他亲切交流着。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荣获三等功的杨天才自愿前往318边防所附近,开始了艰苦且漫长的义务巡边工作。
图为实践团队员与戍边英雄杨天才老人道别。周宣任 供图
他定期勘察边境线,巡视、保护界碑,清理边境雷区,协助调解两国边民的事务纠纷。在三十二年的戍边过程中,各种危险一直围绕着杨天才。面对这些危险,杨老先生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就要敢做、做好。他寄语队员们“要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同时也要做好本职工作”。
调研民族团结,宣讲戍边精神
在中寨村芭蕉田小组,队员们前往村民家中开展民族团结建设调研,了解当地民族团结工作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情况。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的民族结构丰富,少数民族多数以村或组为单位聚居。因为处于边境地区,各个民族间十分团结。
在边境口岸村老卡寨村,现代化的居民楼房、丰富多彩的民族墙画让走进这里的队员们感慨国家的富强。村民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村中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提升,村中的小学会为学生们提供全部的学习生活用品。村民表示,只有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中寨村芭蕉田小组村民家中调研。周宣任 供图
队员们有幸采访到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保珍。张书记向大家讲述了桥头乡发展历程。桥头乡是离边境最近的乡镇,这里居住着13种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构错综复杂。作为边境乡镇,民族团结是乡村发展前进的基础,这也是当地居民的共识。
“只有13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我们边境村镇才能稳定发展,才有能力应对外部的各种风险。”张书记表示,在桥头地区工作的最大感受是,各个民族如同一家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有困难大家都会冲锋在前。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在乡镇活动室开展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讲会。队员们详细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政策,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
体验民族文化,助力儿童成长
在调研实践的同时,队员们体验了少数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服饰的魅力。大家跟唱壮语红歌,了解民族歌曲背后的故事。队员们走进布依族传统文化展览馆,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在老董下寨,队员们寻访村干部王华文与唢呐非遗传承人王立保。在对话中,队员们感受了布依族特色节日,了解了布依族特色风情及文化保护现状。王华文向队员们展示了布依族精美的传统刺绣工艺。队员们现场试穿了布依族的民族服饰,并学习了一首动听的布依族民族歌曲。
非遗传承人王立保老人为队员们现场展示了“唢呐抬碗”传统技艺。队员们了解了唢呐在布依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了布依族唢呐调子的独特,感受到布依族唢呐在传承和创新中面临的困难。
在南溪镇马多依小组村支书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访了整座村子,感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宣传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队员们参观了公园、现代化的楼房、整洁的水泥路。大家走进马多依村史室,深入了解这座百年村落的发展历程与壮族文化。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生动展现了马多依从贫穷落后到富裕繁荣的蜕变历程。
村支书表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能工作一天,我就要为这个村子多付出一点力量。”村支书还向队员们介绍了村里在发扬壮族文化、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将民族团结手抄报赠予留守儿童的家长,鼓励他们与孩子共同完成这张手抄报。(通讯员 周宣任 赏悦 徐漫莉 杨珺尧)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老卡寨村合影。周宣任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