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古韵糖塑工坊”实践队在徐明华教授的带领下,赴湖北省天门市开展非遗糖塑艺术的调研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参观、访谈和亲身体验,全面了解天门糖塑的传承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机遇。
文旅特辑——展厅观览与非遗访谈
糖艺映史传情深,艺韵流芳绘梦真。7月5日,实践队首先参观了天门市文化与旅游局的非遗展厅。展厅内陈列的丰富展品和详尽的介绍展板,让队员们对天门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彭少雄老师为队员们细致讲解了天门糖塑的历史故事和传承现状,以及其背后的风俗寓意和美好祝愿。
专访挖掘非遗宝,传承探索创新潮。在对彭少雄主任的专访中,他详细介绍了天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与保护情况。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天门市已成功申报3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非遗项目。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天门市非遗保护工作将更加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彭少雄主任坦言,尽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已有所改善,但天门糖塑的传承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学业压力、家长态度等因素,影响了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此外,天门糖塑“酒香也怕巷子深”难以“走出去”。如何“求变”与“突围”值得深思,其发展之道仍然任重道远。
图为队员与天门市群艺馆非遗保护部彭少雄主任座谈。 王宇杰 供图
塑艺探幽——小摊风情与技艺殿堂
巧手翻飞塑糖趣,灯火辉煌映匠心。实践队抵达北湖湿地公园时,范老师的糖塑小摊前早已聚集了众多好奇的市民。在灯光映照下,范老师的双手灵巧地舞动,将糖块转化为形态各异的糖塑作品,引得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大人们则在回忆中品味着童年的甜蜜。队员们在范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糖塑的制作过程。从吹气到拉、捏、压,每一个动作都需精准控制,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糖塑艺术的精细与乐趣。范老师制作的“老鼠偷葫芦”和“千里马”等作品,不仅生动传神,更让队员们领略到了糖塑艺术的视觉与心灵震撼。
匠心授艺糖香里,学子摹形意蕴中。实践队跟随范耀堂老师,进一步探索糖塑艺术的深层魅力。范老师现场制作了经典作品“狮子滚绣球”,其精细的工艺和生动的讲述,让围观的行人为之驻足。控温、调色、揉捏,每一步都需全神贯注,而凹口袋、抽管、吹气等技巧,更是糖塑艺术中的精华所在。在范老师的讲授中,队员们不仅被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更深刻体会到了天门糖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图为队员们和行人围观范耀堂老师糖塑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王宇杰 供图
糖艺心语——非遗大师的岁月故事与时代对话
师承古艺展宏图,心系传承育英才。队员们与范老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范老师与天门糖塑间的故事。自幼跟随爷爷学习糖塑,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手艺,更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范老师对糖塑艺术的热爱始于童年,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
在新时代下,即便天门糖塑在传播过程中面临营销挑战和运输难题,他依然凭借着对糖塑的深刻理解,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克服了重重困难。例如,范老师提及自己创新性地解决了糖塑在高温下的保存问题,打破了糖塑制作的季节限制,让这份甜蜜的艺术得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延续。
与此同时,范老师对天门糖塑技艺的传承有着深深的担忧。现今,天门糖塑非遗面临传承人匮乏的困境。他积极推动糖塑进入校园,希望通过教育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培养出真正热爱并有能力传承这门技艺的弟子。
实践队成员在这次访谈中深受启发,感受到了范老师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队员们不仅对天门糖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思考。(通讯员 袁泉 谷盈盈)
图为队员采访省级非遗传承人范耀堂老师。王宇杰 供图
图为天门市文化与旅游局前与彭少雄主任及工作人员合影。 王宇杰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