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猗兰社团的志愿者们策划并开展了一场缠花工艺传承活动。此次活动策划的目标设定为使学生们有机会亲身接触传统手工艺缠花工艺,期望通过活动提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其热爱的情感倾向。
活动伊始,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内,猗兰社团的负责人站在大屏幕前,借助准备的内容,为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缠花工艺。通过播放剪辑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不同风格、造型各异的缠花作品,从不同造型的发簪到胸针,以及它们在各种传统节日、婚礼、庆典等场合的应用,让学生们对缠花有了一个直观的视觉感受。
同时,负责人还展示了大量从古代典籍和博物馆珍藏中收集来的图片,详细地介绍了缠花的历史渊源。“缠花起源于古代,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比如,一些缠花作品会做成花朵的形状,象征着花开富贵;有的则会做成动物的造型,寓意着吉祥如意。”志愿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们讲解了缠花工艺,多数学生专注倾听,部分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积极与志愿者互动,从行为表现上显示出对缠花工艺的关注。
图为志愿者通过大屏幕为学生讲解缠花知识。张雨婷 供图
随后,讲解进入到缠花制作的具体步骤环节。志愿者将制作缠花所需的丝线、铜丝、花片等材料以及剪刀、镊子等工具整齐地摆放在讲台上,现场进行展示。在演示如何将丝线缠绕在铜丝上塑造花瓣形状时,志愿者一边操作,操作速度较慢,动作较为细致,一边强调其中的要点:“缠绕的时候力度一定要均匀,不然做出来的花瓣就会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影响整体的美观。而且,缠绕的方向也要一致,这样才能让花瓣看起来更加精致好看。”在志愿者现场演示缠花制作步骤,如将丝线缠绕在铜丝上塑造花瓣形状时,观察到大部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演示区域,其中有 12 名左右的学生在座位上尝试模仿志愿者的手部动作。
理论讲解结束后,学生们开始了实践操作。在手工教室内,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拿起材料开始动手制作。实践操作开始初期,经统计约 15 名学生在缠绕丝线过程中出现丝线松散或排列不规整的问题,在老师和志愿者平均每人指导 3 次后,这些学生的操作情况有所改善,能够较好地完成缠绕步骤。
图为学生们认真进行缠花制作实践。张佳怡 供图
根据统计,有36名学生完成了自己的缠花作品雏形。有的学生制作出花朵形状的缠花作品,花瓣有三层层次,颜色由粉色、黄色、绿色搭配而成;有的学生制作的缠花作品带有叶子造型,叶子有明显的脉络纹理。在完成缠花作品雏形后,有 28 名学生左右拿着自己的作品与周边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内容涉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在对学生的缠花作品进行检查时,老师依据提前设定的制作标准,对 18 件符合标准的作品给予了口头肯定评价;对于另外 18 件存在工艺问题的作品,老师详细指出了如花瓣形状不规则、丝线缠绕过紧等问题,并进行了平均每人 2 次的指导,随后这些学生对作品进行了修改操作。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进行缠花。于汶浚 供图
此次缠花工艺传承活动,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40名学生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中。活动前对 40 名参与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 30 名学生对缠花工艺不熟悉。活动后所有学生均能完成缠花制作流程并产出作品。活动结束后,对学生发放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测试卷,对比活动前后测试平均成绩,从 60 分提升至 85 分。在对 40 名学生进行调查反馈中,有 38 名学生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对传统文化有了不同程度新的认知和理解。在活动中,学生们从对缠花工艺不熟悉到能够完成制作流程并产出作品,接触到了缠花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据调查反馈,95%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及猗兰社团相关负责人在活动总结会议中提到,此次活动参与学生共 40 名,参与度为 100% 。在对学生发放的反馈问卷中,收集到正面评价反馈 36 份,基于这样的活动效果,计划未来继续开展类似的传统文化活动,并计划增加手工比赛、文化讲座等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讯员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