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探秘:柳琴戏古今传承与展望

被迫取名丶
2024年08月27日

7月31日,南京博物院的老茶馆中,一场关于“柳琴戏的传承”主题的采访活动如期举行。东南大学“寻踪柳琴”社会实践团队与多位演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揭开了这门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图为南京博物院老茶馆实地照片。佟皓 供图

历史传承与时代变迁

柳琴戏,作为江苏省特有的地方戏曲,起源于明末清初,因其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得名。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柳琴戏不仅吸收了其他戏曲形式的精华,如京剧,还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兴趣的多样化,柳琴戏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在采访中,江苏省柳琴剧院的演员们从不同角度谈论了他们对柳琴戏传承的理解。一位资深演员表示:“柳琴戏的传承不仅仅是保留传统,更重要的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在演出中尝试加入现代元素,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这一观点得到了其他演员的认同,他们强调了在保护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艺术的代际传承

柳琴戏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剧院内部的传帮带,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江苏省柳琴剧院多年来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柳琴戏演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将这门艺术传递给年轻一代。然而,面相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剧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一位年轻演员在采访中表示:“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传承柳琴戏的责任,但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观众的口味在变,如何保持柳琴戏传统精髓的同时,吸引年轻观众,这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她还提到,剧院正在通过与学校合作,举办柳琴戏工作坊和讲座,将现代舞台布景技巧和现代舞步技法融入传统剧本,增添现代气息,以期在年轻人中推广这门艺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饰演敫桂英的王玉琢老师。佟皓 供图

技艺与文化的融合

柳琴戏不仅是一门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江苏徐州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在采访中,演员们强调了柳琴戏的文化意义,并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这种文化的活力。一位剧院导演指出:“柳琴戏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还反映了江苏徐州的民俗、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变迁。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演出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柳琴戏背后的文化故事,了解徐州当地的特色文化。”

为了更好地推广柳琴戏,江苏省柳琴剧院近年来也积极尝试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其影响力。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演出片段和幕后花絮,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一位剧院的宣传负责人表示:“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年轻观众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柳琴戏,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图为江苏省柳琴剧院闭幕合影。佟皓 供图

未来的展望

在采访的最后,演员们表达了他们对柳琴戏未来的展望。尽管柳琴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们对这门艺术的未来充满信息。一位演员说道:“虽然柳琴戏的传承问题比较棘手,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创新艺术表演形式,向传统剧本中融入更多年轻人感兴趣的现代元素,将柳琴戏的精髓传递给下一代,我相信柳琴戏一定能够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

江苏省柳琴剧院的演员们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展现了他们对柳琴戏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在保护和传承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更是在为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这次采访,“寻踪柳琴”社会实践团队不仅深入了解了柳琴戏的传承现状,也对这门徐州本土地方小戏的未来充满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柳琴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团队相信,柳琴戏这一江苏徐州地方文化的瑰宝将会在未来继续得到传承与发扬,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讯员 孔德恒 佟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