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发簪文化,指尖传承之美

不若
2025年03月18日

3月9日下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实践服务部、微光志愿服务队及23级公共管理系研究生团支部联合南京市江宁区殷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微光阅读服务中心,于康博睦邻书房二楼大厅举办“玉人鬓上簪”传统文化志愿活动。通过趣味讲解、情景演绎、手工体验等形式,30余名社区儿童在沉浸式互动中触摸发簪背后的千年文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主持人在讲解。管晓琪 供图

情景剧穿越千年:发簪背后的文明密码

“哪吒为什么没有发簪?古人又为何要用簪子束发?”活动伊始,主讲人蔡畅以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束发的片段为引,抛出趣味问题,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后,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情景剧”拉开帷幕:战国士兵用骨簪固定头盔征战沙场,宋代书生以木簪抵押酒钱吟诗作赋,清代旗妇佩戴点翠扁方展现华贵风韵……孩子们跟随志愿者的演绎,从发簪的实用功能到礼制象征,从质朴工艺到奢华美学,逐步解码发簪背后的文明脉络。

“簪、钗、步摇有什么区别?”互动环节中,主讲人通过快问快答引导孩子们观察实物细节。一名男孩举起仿古铜钗,兴奋地喊道:“钗是两股,簪是一根!”现场笑声不断,知识悄然入心。志愿者还结合文物图片与实物模型,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骨簪、唐代金银簪、明清点翠簪等代表性器物,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触。

指尖绕线生花:小小匠人传承匠心

知识讲解后,孩子们化身“传统手艺人”,在志愿者指导下亲手制作发簪。铜丝缠绕、仿玉珠点缀、流苏垂坠……活动现场,一双双小手专注地捏着工具,将细铜丝弯折成梅花形状,再缀以彩色珠饰。一名扎着马尾的女孩兴奋地举起作品:“我要把簪子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古代女生的‘成年礼物’!”另一名男孩则别出心裁,将红蓝两色流苏搭配成“平安喜乐”的寓意。

“绕线时要控制力度,太紧容易断裂,太松则无法定型。”志愿者们耐心示范技巧。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孩子们的作品各具巧思:有的簪头缀满流苏,行动时叮咚作响;有的以铜丝勾勒出蝴蝶造型,灵动轻盈。制作环节结束时,不少孩子迫不及待地将发簪别在发间,模仿古人的仪态缓步行走,笑声盈满整个书房。

图为制作成品。管晓琪 供图

以簪寄情: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萌芽

“古代女子及笄时,母亲会亲手为其簪发,寄托对女儿成年的祝福。”活动尾声,主讲人蔡畅以“及笄礼”为引,讲述发簪承载的情感内涵。她强调,一簪一饰不仅是束发工具,更是匠人精神的延续、家族情感的纽带,以及民族文化根脉的象征。

随后,孩子们用亲手制作的发簪挽起发丝,体验传统仪式的庄重感。一名社区家长感慨:“孩子听完讲解后一直念叨发簪的故事,还不停追问家中长辈是否用过类似的饰品,这种文化共鸣令人感动。”

图为参与人员制作完成后簪发。管晓琪 供图

簪影摇曳,跨越千年;指尖传承,生生不息。未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将继续深耕文化志愿服务,以创新形式守护文明薪火,共赴传统之美!(通讯员 刘珍珍)

图为本次志愿活动全体人员合影。管晓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