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埔古港现状感悟

亖亖
2020年07月28日

2020年7月22日我去了黄埔古港,为了探索黄埔古港的过往,我来到了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希望通过馆内保存的器物和文字讲解可以进一步了解黄埔古港,毕竟之前所知的关于古港的一切都只是互联网上的资料,但馆内的实物更能表达出古港的过往。

粤海第一关纪念馆有讲解员,他会按历史时间先后来讲解着黄埔古港的故事。我跟着听了一会就没听了,因为我觉得讲解员只是把墙上原有的文字进行了总结并讲给游客听,但与我在百度上看到的并无特别之处,感到有点无趣和失望。他的讲解可能对一点都不了解黄埔港历史的游客会合适,但对于我,我还是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浏览这个纪念馆。

驻足细看纪念馆里的器物,它们承载着黄埔港的记忆 ,在脑海中联想这它们的过往。在没有任何言语的干扰,我更容易看着某一件物品或文字描述慢慢陷入自己构想的场景中,构想中的黄埔古港人声鼎沸,港口船只门庭若市,江面因船驶过而激起的涟漪,一圈圈的扩大与别的涟漪交错在一起,工人们撸起袖子在码头等着活来,古港吵闹声船只鸣笛声都洋溢着烟火气,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往黄埔港口码头的繁荣,但离开粤海第一关纪念馆走到黄埔港口码头后我的惊讶变成了失望,从失望再到惋惜。如今的黄埔港口码头只有两三艘船,毫无以往繁荣的景象,沿着水路走,有一个大坝,大坝上有一个红绿的信号灯,我想它大概是现在唯一能证明黄埔古港以往繁荣的实物了……

黄埔古港码头只剩简陋的船只,没有了昔日的繁荣。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汤安琪 摄

曾经古港的繁荣成就了万商云集广州的历史辉煌一页,也使整个岭南的文化形态吸收了诸多西方文明的成分,呈现出与中原文化风格不尽相同的另一面。如今只剩唏嘘和被展览的历史,没有船只驶过的江面,像平静且无生机的死水,我望着这碧绿的江面许久,心里对古港以往繁荣的向往和好奇也渐渐变得如同死水般沉寂。看着岸边零星的几个老人仍在处理这船上的用具,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疑问,随着有这段记忆的老人们的离去,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和黄埔古港遗址的石碑会不会是古港最后的归宿?

黄埔古港遗址的石碑成为了证明古港繁荣的一个缩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汤安琪 摄

我对当地游客进行了半结构式的采访,采访了他们对古港的历史的了解程度。采访的游客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对古港历史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觉得古港附近的特色小吃贵了,变得商业化;有人觉得古港为了环境不允许摆摊使他们少了收入,希望能恢复摆摊;有人觉得古港翻新后就变味了,觉得非常可惜。听到游客们的回答,我开始思考古港对当地人的意义,其实古港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像历史角度的深远,对他们来说现实的生活需求是其生存的根本,只有物质生活满足了才能更好地追求精神上的需求。

对于被采访游客的回答,我觉得政府对古港进行翻新保护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变味了那翻新就变重造了。店铺的租金提升了,为了生存下去将租金的压力转移到顾客上,小吃物品价格的提升也情有可原,但在顾客眼里古港就是变味了,变商业化了。古港应该是个传播文化历史的地方,它真正需要的是人们能口口相传地理解它的过往和遗留下来的文化,它需要的是回头客而不是一次性游客,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技术资金支持而是更需要古港原有的特色来促使自身经济的发展。

我相信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和黄埔古港遗址石碑是保护黄埔古港文化历史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后的目标。刻在石碑上的文化历史也许能使人得到一时的感悟与激情,宛如看完励志鸡汤后三天的干劲与奋斗,这样的古港历史文化只是短暂的停留在游客的记忆里,并没有达到不同于其他景点的印象和能与人诉说的热情。所以,我觉得古港的文化历史传播需要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结合,真正地了解人民的需求,而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宣传而宣传。

我们都相信古港被遗忘只是在休息蓄力,准备迎接它下一次的繁荣。(通讯员 廖炜雯)

【一审编辑陈雅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