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5日至8月8日,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彩韵传承队前往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当地独具特色的扎染文化展开了深入学习和调研,从而促进白族特色文化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尽一份力。
图为彩韵传承队讨论问题。杨珺如 供图
8月5日,满怀热忱的彩韵传承队来到“扎染之乡”周城,开启了一场关于扎染文化的深度调研之旅,周城的白族扎染文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濮真扎染博物馆是此次探索的核心基地。璞真扎染坊是一座传统的白族院子,院子里晒着各式各样色彩自然的染布,向前来参观的人展示着白族文化和白族美学。
调研伊始,团队成员仔细参观了博物馆的陈列品,其中包括精美的扎染作品以及古老的扎染工具等。初步了解了扎染文化和技艺,扎染是一种通过将棉、麻、丝等被染物进行捆绑、扎紧后,采用天然染料染制,从而获取不同纹样的工艺。白族扎染则以高超的针法技艺为特点,针法细致缜密,变化多样,图案独特,具有浓郁的白族文化特色。那些美轮美奂的扎染作品,展示了以蓝白为主的巧妙色彩变化和精美图案,那些散发着岁月气息的扎染工具,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大理扎染的悠悠过往。队员们在这一场视觉盛宴中,初步揭开了大理扎染文化那神秘而迷人的面纱,了解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图为彩韵传承队参观博物馆陈列品和学习相关文化历史。杨曼迪 供图
随后,队员们跟随着手艺精湛的老师傅,用心学习扎染制作工艺。扎染坊内的手工艺人向小分队成员介绍了扎染的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选择白棉布;第二道工序是将选好的图案画在布料上;第三道工序则需要针、线、剪刀,先用针按所画图案的点将布料缝起,再用线紧紧地将所缝图案捆住,避免染料浸透至图案中,“扎染”顾名思义,先扎后染,缝完整个图案才能进行染色,染完之后需要剪刀进行拆线,完成这些步骤后,一张蓝白相间、色彩鲜明的扎染布就诞生了。他们亲身感受着每一个步骤中所蕴含的智慧与魅力,与古老的技艺进行了一场亲密接触。手工艺人还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三种染色的原料,主原料为板蓝根,可染为蓝色,其余两种分别为可染红色的凤仙花(俗称指甲草)和可染黄色的飞机草。
图为彩韵传承队学习和体验扎染制作过程。赵强英 供图
为了深挖扎染文化传承的故事,队员们与传承人展开了一场访谈。在亲切的访谈中,传承人家族背后动人心弦的故事、传承路上的艰辛与坚守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大多数传承人生于白族扎染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学习扎染技艺,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的娴熟,能过创作的作品难度更大,也更加多样。但因为早年周城村经济落后,传承人家境贫寒,扎染厂的工资难以维持家用,多数从业者选择转行。但仍有部分传承人依旧坚持做扎染,并尝试恢复重建家庭作坊,探寻能够增加收入的方式。近几年大理旅游的兴起,带动了一方经济,周城扎染的“春天”也随之到来,甚至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周城扎染培训基地便为扎染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也了解到大理扎染传承仍面临种种困境,例如商业化的冲击导致的传统图案逐渐消失、从业者老龄化、创新发展困难等,这需要传承人、商店、政府共同探寻解决方式。
最后,在与传承人、商店人员的交流中,彩韵传承队收获了关于周城扎染市场的宝贵信息。他们了解到消费者的独特偏好,清晰地勾勒出了用户画像,了解到旅游业发展为扎染带来的契机,还深入探讨了周城扎染的市场前景。更有趣的是,大家着眼于飞速发展的自媒体、网红经济的社会热点,畅所欲言,就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大理扎染的影响、周城扎染的未来展望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绽放。
图为彩韵传承队访谈扎染传承人。杨敏学 供图
此次调研活动,激发了彩韵传承队为传承和弘扬扎染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贡献更多力量的决心。对于彩韵传承队而言,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资料收集,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他们不仅收集到了丰富的扎染文化资料,对扎染的历史、工艺、传承现状和市场情况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还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为他们后续制定保护和传承扎染文化的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通讯员 杨珺如 赵强英 杨敏学 杨曼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