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学子返乡助振兴,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滇池海盗大王
2025年04月09日

2024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苗圃智补”实践队深入浙江余姚市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经过长时间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推广,终于于近日初步研究成功,并进行实地测试,大大助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实践队由该校自动化学院的10名学生组成,团队成员涵盖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控等多个专业领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传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尤其是在育苗环节,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号召,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苗圃智补”实践队依托学校科研优势,研发了一套高效铺盘补苗一体化设备,旨在通过智能化装备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实践队成员首先深入余姚市勤为径农场、英苗农机合作社等农业企业,与农户和农机操作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育苗环节中的实际痛点。调研发现,人工铺盘和补苗效率低、用工成本高,且存在用工短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决定将研发重点放在智能铺盘和补苗设备上。

图为实践队员在余姚市勤为径农场与农户交流育苗需求。李鸣昊 供图

团队依托学校实验室资源,研发了一套柔性铺盘与智能补苗设备。该设备采用双边并行铺盘技术,铺盘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2倍;同时,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和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了对幼苗的精准识别和自动补苗,识别准确率达98.6%。此外,设备还配备了超柔性夹爪,能够有效保护幼苗根系,夹取破损率低于5%。

图为智能补苗设备的调试。薛晓阳 供图

在余姚市勤为径农场,实践队对设备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设备单日铺盘量可达10752盘,补苗数量达14400株,相比人工操作节省了7名员工,效率提升4倍。农场负责人朱涛表示:“这套设备不仅减轻了我们的用工压力,还显著提高了幼苗的成活率,每天利润可提升4000元以上。”

图为智能铺盘设备在田间作业现场。李鸣昊 供图

通过智能设备的应用,余姚市勤为径农场的种植面积大大提升,亩产从800斤提升到1000斤,种植收入从3200元增长到5.8万元,利润提升40倍以上。周边农户也纷纷前来咨询设备使用情况,表示愿意尝试智能化农业装备。

实践队的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户的高度认可。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在参观设备演示后表示:“这种科技赋能农业的模式值得推广,希望团队能够持续优化产品,为更多农户提供支持。”此外,实践队还与浙江荣亚工贸达成合作由该公司进行代生产,计划将设备推广至更多地区。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在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团队负责人李鸣昊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队计划在未来进一步优化设备性能,开发针对人参、兰花等高附加值作物的专用机型,同时探索“设备+耗材+数据服务”的捆绑销售模式。团队还希望将设备纳入农机补贴目录,降低农户使用门槛,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

科技赋农,助力乡村振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苗圃智补”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李鸣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