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为继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推进乡村振兴,7月8日,苏州大学小红柚实践团在团队专业指导老师赏一卿的指导下进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花江村展开实地调研,考察县域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并助推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炎炎夏日,跨越一千多公里,小红柚青年们为贞丰发展注入年轻想法,贡献青春力量。
重走茶马古道,寻觅革命遗迹
7月8日上午,小红柚实践团进入扎根于贵州黔西南深山的花江村,进行参观学习和调研访谈。沿途的花江大峡谷和北盘江风景彰显着喀斯特地貌的神奇魅力,显现出小花江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到达花江村红色研学基地,实践团成员跟随基地讲解员廖凉敏的脚步重走茶马古道,寻觅红军革命碉堡。盘旋于高山的崎岖古道长达十六公里,成员们一个个爬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未有半分停下或抱怨之意。经历一个多小时山路,成员们终于在靠近山顶处找到昔日红军革命碉堡,往事顷刻间历历在目。感念旧时前辈英勇斗争,碉堡已经成为那段特殊记忆的凝结,不禁让人感叹时光飞逝,江山不易。光阴流转,碉堡的外形在风雨中变了模样,红军战斗的精神却已经种在了后辈的心里。
花江峡谷两岸之间,还有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花江铁索桥。历经百年风雨和洪水冲击,从“木板”到“铁板”,依然壮观。作为抢渡北盘江过程中重要的阻击战所在地,花江铁索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花江铁索桥阻击战既不像石城阻击战时间那样长,也比不上飞夺泸定桥那样凶险,因此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忽略。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们讲述了红军铁索桥的历史延宕,带领队员踏上铁索桥亲身感受并拍照留念。花江铁索桥每经历一次修缮,一旁的摩崖石刻就多一块,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花江村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寻觅红军革命遗迹后,成员们深刻感悟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立志以青春之我铸青春之国家。
图为团队成员攀爬山路参观石刻群。赵正凯 供图
践行红色研学,探寻发展足迹
领略自然风光过后,小红柚实践团回到研学基地参观了红军历史文化陈列展馆。展馆外的铜壁上雕刻着红军在花江村与敌人斗争、和农民同好的种种场景。墙上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成员们一个脚步就走过一段历史。故事听到一半,成员们眼眶里就渐渐浮上热泪。展馆内陈列紧凑,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氛围。一幅幅作战指挥图、一篇篇介绍、一个个英勇牺牲的革命猛将,把成员们带回那段辉煌、深沉的革命历史。之后,实践团与讲解员一同展开会议,倾听讲解员述说花江村发展的过程,探讨花江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并针对困难给出创新意见和解决方案。
讲解员廖凉敏是贞丰县当地人,对于花江村的发展足迹有着最深刻的感受。据了解,小花江这段红色资源早些年并未被挖掘,多亏了贵州大学的帮扶。廖凉敏回忆道,是在前年的时候,有一个贵州大学的驻村书记发现这个地方有一定的红色资源,就提出把它利用起来,打造小花江红色文化,才有了底下那个展馆。经过现任党委书记和县政府的关注考察,深度挖掘小花江这段历史确有重要意义。“很多时候强渡北盘江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被跳过了,大家都会觉得这一段历史可有可无,那其实按道理来说,铁索桥的那个阻击战确实很重要,强渡北盘江的整个过程也很重要。”现在,只要小花江在发展红色文化方面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政府都会出手相助。
然而,小花江目前面临的交通不便、外销不足、青壮年流失严重等困境使得其有品质有特色的农产品无法为村子带来更大创收。关于这一点,实践团成员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开展直播带货、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等等,希望通过红绿产业交融的新思路切实帮助小花江破解发展难题,早日实现致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展览馆。徐佳新 供图
目前,花江村正在竭力探索“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传承红色记忆,以旅游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2025年,坐落在贞丰县和关岭县交界处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将建成落地,“过去”和“现代”交相辉映,“文旅“”桥旅“融合发展,让花江村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通讯员 杨晨曦)
图为团队成员在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的合影。赵正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