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子“三下乡”:走进巴马非遗,助推文化创新发展

momo
2024年10月12日

为深入探寻巴马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0日至25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匠心筑梦,非遗传承”暑期实践队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进行巴马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巴马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新时代巴马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新路径,总结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经验。

在此次活动中队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踏上了巴马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实践队先后走访了巴马壹秋堂非遗工坊、巴马县东山乡弄山村、巴马长寿博物馆、巴马文旅局非遗中心、旅游企业中脉秘境、长寿村等地,受到了当地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非遗传承人、村民的欢迎、支持和帮助。

体验非遗技艺,感受非遗项目

在时光的长河中,非遗项目如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实践队来到巴马壹秋堂非遗工坊、踏上体验非遗技艺之旅,在与工坊负责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工坊的发展史、工坊非遗文创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以及文创手工艺品的作用等,近距离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体会非遗文创手工艺品发展对于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工坊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巴马非遗技艺的平台,增强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还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图为实践队在壹秋堂非遗工坊访谈。韦艳东 供图

访非遗传承人,观祝著节展览馆,解民族文化

2021年,巴马瑶族祝著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祝著节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瑶族的历史、传说、习俗等,内涵丰富。随着调研的深入,实践队前往具有“密洛陀”文化圣山、瑶族祝著节文化发祥地——巴马县东山乡弄山村。在当地团委书记和团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拜访了国家非遗瑶族祝著节传承人蒙灵老先生,走进了祝著节文化传承基地展示馆。

蒙灵老先生在访谈中娓娓道来,讲述着瑶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言语中满是对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期待,更是由衷地说道:“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传承非遗项目要从思想上认同这个文化、行为上宣传和发扬这个文化。不仅年轻人要起带头作用,当地政府和领导干部也要重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在蒙老先生及当地干部亲切、详细的介绍下,实践队加深了对祝著节祭祀仪式、铜鼓舞、山歌等的了解,并意识到祝著节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还是瑶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实践团队还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巴马瑶族祝著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创新发展路径及模式,并针对祝著节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图为实践队访谈非遗传承人蒙灵老先生。林建明 供图

深入当地,实地调研

紧接着,为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实践队还在巴马长寿村、长寿博物馆、旅游企业中脉秘境等开展实地调研,与文旅局非遗中心馆长王彬进行深度访谈。从实地调研与访谈中,实践队在了解巴马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等方面,收获颇丰。非遗中心馆长王彬在访谈中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传承方式和创新发展路径,使之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不仅在对文化部门、企业、村落的实地调研中收获了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料,而且激发了团队成员传承发展非遗项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刻感受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认真做好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与写作等工作,继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通讯员 吴坤容)

图为“匠心筑梦,非遗传承”暑期实践队“三下乡”合影。杨姐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