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技艺,传承非遗项目

2024年10月08日

为了更好地了解介休琉璃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以及探寻和宣传琉璃文化,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琉璃文化追寻队的队员们于7月一起来到山西介休,进行实地采访与调研。

“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山西”。介休琉璃工艺自成一派,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正式启动前,团队进行周密的准备。团队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精心设计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地点以及制定详细的日程安排等方面,为顺利开展调研活动提供保障。

探秘琉璃博物馆——历史与艺术的交响

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介休琉璃博物馆。大量的介休琉璃精品展现了介休琉璃的发展历程和独特技艺。琉璃,古代称溜离、药玻璃,是一种用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锰和钴的物质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繁复工序制作出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琉璃艺术品,彰显出琉璃艺术的灿烂。

而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三贤广场见证“四狮抬瓶”的和平寓意,一座巨大的琉璃制品——“四狮抬瓶”。“四狮抬瓶”彩色琉璃雕塑,谐音“四时太平”,寓意世世太平。现今它不仅是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代表作,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图为四狮抬瓶。白思怡 供图

太和岩牌楼的古韵:历史的凝固与智慧的结晶

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介休市城东北20公里北辛武村,见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建造的太和岩牌楼。太和岩牌楼优秀而完美的建构和装饰,深蕴着华夏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思想,是古代工匠聪明智慧的结晶。

琉璃传承的守正与创新

实践队员们有幸联系到了琉璃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开宝大师,并了解到了一些他与琉璃的故事。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琉璃制作基地,向刘大师请教了琉璃的相关知识。刘开宝大师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琉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分享了他在制作琉璃工艺品时的快乐与艰辛,以及在面临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如何守正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发展这些非遗。如果制作琉璃是刘大师的骄傲,那么刘大师就是介休琉璃的骄傲!

琉璃虽华贵永驻,却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来维持其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创新,刘开宝开办了琉璃非遗传习所。在非遗传习所中,青年一代不仅能体验到制作琉璃的乐趣与其中艰辛,还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琉璃正通过各种方式一步步走进年轻人的世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图为青年一代学习制作琉璃。白思怡 供图

同时,实践队员们还在刘大师的指导下体验了琉璃制作过程。刘大师谈到:“做一件琉璃制品,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让它的造型在文化传承里有一定的寓意;” 刘大师用一颗最纯净的的心,做出艺术感极高的琉璃制品,其严谨的工匠精神激发了实践队员对非遗项目传承的热情。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制作琉璃。荀子珈 供图

最后一站,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后土庙。这座古老的庙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以其精致的琉璃装饰而闻名遐迩。感受琉璃艺术的极致之美,在这里,实践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更深刻体会到了琉璃的精致通明。

琉璃让实践队员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艺术世界。同时,琉璃工艺也并非孤立的存在,它融合了化学、物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团队成员均来自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了与琉璃相关的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和原理贯穿于琉璃工艺的各个环节,对于琉璃的制作、性能和外观的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队员们可以运用化学分析法对琉璃制品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进行检测为保养和修复琉璃制品提供科学依据。

传承不息,未来可期,琉璃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山西介休琉璃寻访活动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寻访团成员们对非遗的热爱与追求却永不止步。他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介休琉璃这一千年技艺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陈达伟)

图为实践队员与刘开宝大师合影。陈达伟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