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更好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皖西学院法学院“与法同行”实践团队,于7月初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开展宣纸非遗学习活动。
青檀匠心织古韵,宣纸技艺绘今风
为深入了解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7月5日,皖西学院法学院“与法同行”实践团队在团委书记黄薇的带领下,赴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学习之旅。7月5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和介绍下,看到了园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宣纸博物馆、三丈三巨宣生产车间、宣纸技艺体验园、红星宣纸产品展示厅。了解到宣纸制作的悠久历史、注意事项以及其中的108道工序;透过宣纸博物馆的圆形柱子和走廊里写满宣纸抄造的生产流程,团队成员知道了生宣、熟宣、抽丝、编帘、漆帘等宣纸文化知识。位于博物馆旁的宣纸小镇,层层递进的宣纸,既像丝绸飘出了无限可能,又像阶梯,代表了宣纸一步一阶的发展历程。在“三丈三”巨宣车间,通过展示出来的制作工具和纪录短片,工人们娴熟的制作技艺也深深地印入团队成员的脑海之中。一副细腻秀丽、叹为观止的宣纸生产画卷得到了完美诠释。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参观并体验拣料工艺。简迅 供图
千锤百炼成绝技,大国工匠话匠心
为近距离感受宣纸制作工艺,感悟宣纸背后的工匠精神。7月5日下午,在讲解和参观后,实践团队非常有幸请到了2015年“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当选者——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周东红师傅。经过活动前夕的准备工作,团队成员简迅与周师傅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周师傅从事宣纸捞纸这一工艺已经长达39年之久;感受到了周师傅的责任感、专业度、持之以恒和坚守精神;体会到了周师傅的自豪感;听到了周师傅对青年一代在非遗传承上的殷殷嘱托和期盼。此外,实践团队还邀请到了宣纸制作工艺中踏料的师傅,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踏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踏料所用的水缸缸底是圆形的,要经过半小时以上的一个踩踏过程,已达到踩散纤维的目的和效果。随后,实践团队来到晒纸工艺的工作区,了解到晒纸背的温度高达五六十度,师傅日复一日在高温的环境中工作,与捞纸工艺有一个共同的成语来加以形容——水深火热。薄如蝉翼的宣纸极品奇绣重续传奇,为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坚守宣纸的古法制作,成为造纸工匠传代的荣耀。
图为实践团成员简迅采访周东红师傅。桂文婷 供图
古法今承宣纸韵,亲身体验匠心情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为进一步感受宣纸的魅力和精细工艺,感受宣纸的墨韵万变、纸寿千年,实践团队成员跟随师傅们亲身参与到了宣纸的制作工序之中。团队成员和师傅各抬起纸帘的一端,放入水槽左右晃动,把握好力度和深度,一深二浅,将纸浆均匀地附着于纸帘上,一张宣纸便有了形状,有了生命。就如周东红师傅所说:“捞纸过程虽然不过几秒,但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思路全在这一捞上”。此外,团队成员来到挑拣师傅身前,在师傅的讲解下,懂得了挑拣是将质量较差、较硬的原料剔除,学会了先抖料再剔料,真实体验到了“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在宣纸制作工坊,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到了从原料挑选到成品出库的整个制作过程,青檀皮等天然原料在经过清洗、蒸煮、晾晒等上百道工序后,最终变成了手中那一张张洁白如玉、细腻柔韧的宣纸。在这里,团队成员仿佛在与时间对话、与古人交流。团队成员在亲身体验中也感悟到匠人精神的伟大和不可替代。
图为实践团成员潘紫欣与师傅体验捞纸工艺。谢俊杰 供图
宣纸的柔软,宛如古风的低语,在指间流转,诉说着岁月的厚重与雅韵。宣纸技艺藏于匠人之手,匿于茧痕之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宣纸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最佳伴侣,更是工匠和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在安徽泾县这片孕育了无数匠人梦想的土地上,宣纸的制作技艺历经千年而不衰,每一张宣纸的诞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宣纸制作技艺依然坚持手工操作,正是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使得宣纸在书画界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成为无数书画家心中不可替代的心头爱。此次实践活动,带给团队成员的不仅有对宣纸文化的热爱,还有对工匠精神的深刻感悟,更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底气和自信。也相信,宣纸等非遗将在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手中,得到守护和传承,让这片东方书画重燃于瑰丽天地之中!让这份千年瑰宝继续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通讯员 王奕哲)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三丈三巨宣车间参观。黄莹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