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昌8月17日电(通讯员 唐静 余思瑶 胡燕玲)四方食事,五味人生,革命岁月激荡,红肴风味万千,循“食”代变迁,看百年芳华,为号召同学们探寻峥嵘岁月中的红色佳肴,深挖背后的红色故事,7月17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找苦吃”社会实践服务队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暨“红色走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寻味历史,追寻红色足迹,感悟苏区精神,传承革命基因为主线,采访了兴国红色饮食传承人黄九华先生,聆听了兴国红色佳肴——四星望月背后的革命历史故事,从风雨洗礼的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追寻饮食源头,致敬红色之魂。实践服务队来到兴国县黄隆顺酒店,采访了第四代传承人黄九华先生。黄九华先生说,四星望月原本叫粉笼床,是一道普通的赣南客家菜肴。1929年4月,毛主席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下赣南,一路风餐露宿,途经兴国休整时,母亲梅春凤制作了四个小菜和一大笼粉笼床。毛泽东品尝后连连称赞,并询问菜名,当时陪同的陈奇涵表示只是一道普通家常菜,没有名字,便请毛委员取个雅名。毛泽东沉吟片刻,说这四个小盘子围着个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着月亮,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必将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因此便取名“四星望月”。在之后兴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岁月里,为感谢红军战士一往无前、向死而生的保家卫国精神,当地百姓经常制作四星望月慰劳他们,“四星望月”不仅寓意士农工商紧密环绕在红军周围,更浓缩了深深的军民鱼水情
图为黄九华讲四星望月的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程 供图
实践队成员走进兴国的大街小巷,采访百姓探询四星望月及其名字的由来时,发现百姓们都对此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是兴国老百姓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主菜,同时当地居民也告诉队员们,这道佳肴是兴国老表招待贵客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特色菜、门面菜、拿手菜、头牌菜。可见四星望月的故事已深入百姓心中,融入兴国血脉。而四星望月制作原料的鱼丝、粉干作为兴国特产,也已销往全国各地。象征革命胜利和军民情深的四星望月成为了兴国迈向新征程的致富之宝。
图为队员采访当地餐馆老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宏 供图
图为粉笼床餐馆粉笼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程 供图
做红色菜肴,忆峥嵘岁月。团队成员结合黄九华先生描述,并向当地居民请教具体做法,购买了原材料新鲜草鱼、鱼丝,采摘了兴国县睦埠村农特产辣椒,采用了睦埠村村民热心赞助的米粉,按照所学做法制作四星望月,队员在制作的过程中好似和当年的壮怀激烈同频共振,满怀着招待尊贵客人的激动之情,虔诚地把家里最好的食材精心烹饪制作,以期风尘仆仆的客人能吃得满意,稍慰奔波之苦。烹饪后新出笼的粉笼鱼香味浓郁,裹满米粉的鱼肉鲜辣嫩滑,口感劲道,在味蕾间绽放。实践队员以直播的方式向大家讲述了美食的烹饪材料和方式,在直播讲解的同时讲述了红色美食背后的革命故事,唤醒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岁月,重温舌尖上的历史,深化对四星望月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直播介绍四星望月与以及制作原材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程 供图
一粥一饭有故事,一丝一缕有情怀,通过此次追寻食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团队成员从中感受到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征程,感悟到党在风云激荡年代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成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决心,扎根赣鄱大地,书写红色文章,讲好党史故事,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擘画青春之蓝图,书写奋斗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