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历史学院本科生组成的“闽红戏梦队”于7月12日至18日,在莆田市启动了一场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实践期间,实践队成员深入探访莆田市哲理钟楼、闽中革命烈士陵园、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和莆仙大剧院以及莆田市当地戏院,与老一辈群众、戏曲艺术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们进行了交流和座谈。此行旨在挖掘戏曲艺术背后的红色故事,探索红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当代融合,深化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并借此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续写红色篇章,培育新时代的文化风貌。
钟楼登高望古今,革命历史记心间
活动伊始,实践队登上莆田市哲理钟楼,俯瞰莆田市区美景,参观钟楼内部的历史展览,了解钟楼作为革命据点的历史。红砖砌成的三层老式洋楼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生动地展示了哲理钟楼的历史变迁和革命历程。在考察过程中,实践队成员还采访了几位当地的老居民和学者。他们讲述了哲理钟楼与莆仙戏、红色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座建筑在莆田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陵园缅怀先烈志,英雄永驻照后人
随后实践队来到闽中革命烈士陵园,礼敬杨持平烈士,倾听辛亥革命改天换地的伟大创举,领会先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陵园内的纪念碑巍峨耸立,铭记着闽中人民从1926年至1949年间反抗侵略与反动统治的英勇斗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聆听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深切感受到先烈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到闽中老区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牺牲精神,追寻先辈足迹,培养爱国情怀。
艺术馆中探古韵,非遗展厅耀新辉
莆田市群众艺术馆承担全市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创作、培训、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立项、申报和宣传、保护工作。在这里,队员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戏曲的海洋。这里珍藏着各剧团、研究院与个人收藏的莆仙戏老物件以及莆仙戏名家在艺术活动中保存下来的老照片,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此外,非遗展厅内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也让队员们亲身体验到了红色革命主题戏曲的独特魅力。通过老物件与新技术的对话,队员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莆仙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图为闽红戏梦队成员正在参观群众艺术馆的展品。郑巧烨 供图
大剧院共话戏曲,座谈会传扬精神
为了解莆仙戏的发展现状和传承情况,实践队探访了莆仙大剧院,这也是此次实践的重头戏之一。剧院雄伟壮丽的外观和充满地方戏曲元素的内外装饰,让队员们眼前一亮。在剧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后台、演员休息室等区域,并与艺术指导和戏曲演员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艺术指导详细介绍了莆仙戏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他谈到,莆仙戏自明清时期发展以来,经过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此外,实践队队员们还深入莆田各地走访莆仙戏团,与戏曲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莆仙戏的发展现状。然而,据调查了解,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莆仙戏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传承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戏曲艺术家们则分享了他们在创作和演出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莆仙戏传承与发展的展望。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在艺术指导带领下进行莆仙戏中经典舞台动作的学习。柯婉昕 供图
此外,实践队还参与了一场关于戏曲和红色文化的讲座。讲座邀请了几位戏曲艺术家、研究学者以及红色文化专家。讲座中,专家们深入分析了莆仙戏中的红色文化元素,探讨了红色文化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观众的影响。通过对一些经典剧目的分析,队员们了解到,莆仙戏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戏曲艺术特色,还融入了革命历史和红色精神,这为戏曲艺术增添了新的内涵。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莆仙戏新生代演员。柯婉昕 供图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都深切感受到了革命精神与戏曲文化的交融之美。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索之路的终结。相反,“闽红戏梦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将在这次难忘的旅程中汲取力量与智慧,深入挖掘地方戏曲文化中的红色资源,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在探索与传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蔡钦亭 林少林 朱彧 林晓雨)
图为闽红戏梦队成员来到莆仙大剧院。柯婉昕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