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网络流行语与宁波“00”后大学生之联系,悟其立于时代潮头的内涵与发展

晴栀
2020年07月23日

中国青年网宁波7月23日电 (通讯员 吴若伊)网络流行语诞生于网络却不囿于网络,其范围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00”后大学生作为注重个性发展的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无论利弊都无法否认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之大。

7月13日,宁波工程学院“00”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调查社会实践小组在宁波五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分析网络流行语对于大学生的正负面影响。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线上活动,为推动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发展尽力献策。

新思想与传媒的推动

“2020年最爱用的网络流行语是‘啊这啊这’,原因很简单,在我说不出话的时候这句话能很好地表达我的心情,不至于让聊天陷入没人回应的尴尬。”组员在讨论过程中回答年度最常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如是说。

实践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讨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钥茁 摄

“在跟我妈微信聊天时发了一个‘不是吧不是吧,不会真的有父母不给小孩零花钱吧’,结果她说我说话怎么阴阳怪气的。”组员史佳瑞无奈地说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00”后大学生之间有特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流行语,如“奥利给”“瑞斯拜”“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等,而在中年的父母一辈看来,要弄清楚这些没头没脑的短句的意思其难度不亚于猜谜。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与互联网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必然的联系,“00”后大学生生于互联网极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网络了解到新的事物与思想,他们通过发散思维融会贯通形成了属于这一时代的网络语言,达到新与传统的平衡。

近期微博上常见的热门评论“一起爬山吗”出自近期口碑爆棚的国产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张东升一角的台词,2020年无数网络流行语从影视剧传出,大学生作为网剧的主要面向观众,在大众传媒输出的信息中选取有新意、风格独特、诙谐幽默的语句,使之成为朋友圈文案,微信聊天常用语句,甚至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也会说出网络流行语。

二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使用网络用语,“XSWL”“不会吧不会吧”是众多大学生近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流行语。

利与弊的交锋

“网络流行语可以准确地表达出不好形容出来或者要用好多话才能形容出来的意思,但是有时候遇上不明白意思的朋友,还要花时间给对方解释。或者有时把一些饭圈的网络用语带到日常生活交流中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总之,网络流行语要怎样使用还是要看情况。”

在对2001年出生的浙江万里学院学生邓云的采访中,对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她认为利与弊是永远共同存在的:“以前我很喜欢跟朋友们一起玩一款手游,但是“祖安文化”流行起来之后,游戏里总是有人用很脏的词语互相咒骂,我不喜欢这样的游戏环境就把游戏卸载了。”而新华网在此前也发表了文章《“祖安文化”,真的该管管了》,这种侮辱对方亲属,带有污秽的生殖器官用词的网络流行语为何在年轻人群中传播甚广,这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小组成员统计问卷结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渝越 摄

“思想是言行的标杆”大学生一味地追赶潮流,“强迫性”地合群而去使用网络流行语,这不仅反应语言层面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将调查牵引至“00”后大学生精神思想的问题,以语言符号悟精神生活,如从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词“蓝瘦香菇”“扎心了,老铁”到2019年的热词“我太南了”分析得出“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蔓延传播未消反增。

创新与发展的交织

“在传播学领域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其实就是模因传播。网络流行语正是通过广大网友的不断模仿而成为流行用语。模仿行为当中也有好有坏,这些都需要教育、媒体、政府、家庭等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正面的引导。”

小组成员在和同学进行线上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若伊 摄

在和宁波大学一名学生的交流中,小组成员了解到从传播学的角度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一种模仿行为,而杨雪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某些不规范现象也提出看法:“从早年的给力到今年的奥利给,部分网络流行语弘扬了社会正能量,鼓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对负能量的违禁网络流行语进行及时地查封;而主流媒体也应该顺应广大网民的需求去使用一些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使报道活泼生动。”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00”后大学生主体从规范自身网络流行语使用做起,以自身践行,推己及人,让语言的艺术不拘泥于传统,与时代相融的同时也成为一面明镜,昂扬时代风貌正当时,践行社会正能量亲身力行。一审编辑张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