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8日至8月9日期间,浙江海洋大学“渔绳结未来,初心寄蔚蓝”实践团开展了感悟红色精神、学习渔绳技艺、推广非遗技艺等一系列活动,旨在传承弘扬“渔用绳索编制技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技艺,并在新城街道、昌东街道、干览小学等多个社区学校开展了渔绳结非遗技艺的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了解舟山市居民对于“渔绳结”的认识,实践团的成员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自身情况、认识情况以及如何认识这三大方面展开调查。线上线下合计发出问卷277份,有效问卷268份。实践团的成员在发放问卷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宣传了一些渔绳结的基本知识,比如渔绳结的种类、基本编织方式、历史渊源。
图为实践团前往昌国街道采访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杨昕雅 供图
为更好地开展对于“渔绳结”的传承、教学活动,浙江海洋大学“渔绳结未来,初心寄蔚蓝”实践团的成员们于7月18日至7月23日前往舟山市普陀区拜访了舟山市非物质文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芝琴老师。
李芝琴作为舟山市非遗技艺传承人,从小热爱渔民文化,对渔绳结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刚开始来到李老师的工作室,成员们便惊讶于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在学习过程中,李老师分别带来了“四角碰巴结”“同心结”“油瓶结”等各式各样的绳结,同时还带领实践团的成员们体验了传统渔网的编制。
图为实践团前往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渔绳结编制技巧。楼天宇 供图
为了更好地向人们宣传渔绳结文化,使其与当下的时代生活相融合,让大众对渔绳结文化的产生有更深厚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实践团成员们在长峙社区、昌东社区等地进行了4场宣讲。通过走进社区、小学开展渔绳结教学活动,实践团成员与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携手一起保护、传承非遗技艺,展现非遗技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走进非遗”课堂先从理论讲解开始,向小朋友以及家长们讲述了舟山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技艺,着重介绍了渔绳结的起源以及传承。在讲解之后,实践团的成员们向在场的小朋友以及家长发放了一根根绳子,并且带领着小朋友们开始了“莲子结”等绳结的编制。
图为实践团前往干览小学宣讲。楼天宇 供图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了居民们对于渔绳结的兴趣和热情,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非常积极认真。
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浙江海洋大学“渔绳结未来,初心寄蔚蓝”实践团的团员们收获颇多,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继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技艺、扬海洋文化的热情。实践团负责人也表示,通过把握渔绳结文化这种非遗的文化基因与特色,能够更好地找准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连接点,顺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开展。据悉,未来实践团成员会继续秉持着传承和保护海洋文化的理念,探寻非遗传承推广模式,继续向年轻一代宣传极具生活特色的海洋文化,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保护海洋文化的队伍中来。(通讯员 楼天宇)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合照。楼天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