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明皇故里,看新农村发展。7月10日至7月12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调研队赴明光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学习科技下乡、为产业振兴赋能,助力明光市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扎根中华大地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科技赋能新农业,人才助力振乡村
科技赋能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科技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起着支撑引领的重要作用。
成员们初来明光,第一项实践活动就参与到了安徽明光甜叶菊科技小院的挂牌仪式。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朱晓彪,科技小院负责人、明光甜叶菊艾草协会首席专家王冬良,皖东综合试验站站长刘路,科技小院岗位专家陈友根,明光市农业农村局、明光市科协、合作企业负责人等出席了活动。挂牌仪式后,校市双方就科技小院今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要逐渐深化“试验站+科技小院”的发展模式,让明光艾草等特色农产品更好地跑出“丰产又丰收”的行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会上,朱晓彪对实践团本次的活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期望。他指出,成员们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以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意志,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推动科技下乡,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小红梅驿站的孩子们制作香包。徐婉婷 供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调研实践中,成员们先后走访参观了村办集体企业“大井眼水厂”,数字化智能设施葡萄园——“明光市抹山乐种植家庭农场”,盛唐花卉产业园,安徽省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明光市山外山家庭农场”等当地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走访调研,实践团发现,产业振兴关键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只有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更好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明光市的这些特色产业正是立足了当地实情,抓住了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得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行合一,做新时代农业人。实践团走进了科技小院试验基地,在高校研究生的指导下进行了月季的扦插繁殖。动手实操不仅加深了实践团对月季扦插具体过程的认识,也成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处。
图为盛唐花卉产业园蝴蝶兰基地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花卉培育情况。徐婉婷 供图、
乡村振兴走基层,擎画发展新蓝图
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核心,农民群众是主体。
苏巷镇戴巷村是“陆郢模式”的开创者,是明光市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同时也是实践团本次活动的重要一站。“陆郢模式”是一种基于村民自治和共建共享理念的乡村治理和发展模式,陆郢经验在于党建与自治有机融合,从“要我走”到“推着走”,从“拉着走”到“我要走”,即在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充当领头雁、排头兵,合力开展乡村振兴。在沿路走访戴巷村和与当地村委成员的交流中,成员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陆郢模式”在当地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入体会到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产业支撑”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优势所在。
来到自来桥镇梅花村,当地村委书记和扶贫专干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梅花村近些年来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梅花村作为明光市乡村振兴的重点村,将继续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巩固治理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这些年,梅花村变化很大。”在梅花村党群服务中心,梅花村的选调生告诉团队成员:“村里通了新的水泥路,修了新的太阳能路灯,建了很多光伏,村容越来越好,村级特色产业越来越多。”
图为戴巷村村委向团队成员介绍”陆郢模式“。徐婉婷 供图
红色之旅兴文化,香草香包暖梅花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明光市三界镇是著名的军旅文化小镇,其以“分岭长青岗,红色旅游乡”为目标,引领美丽集镇建设,融合红色军旅文化,打造规划科学、特色鲜明的军旅小镇、美丽集镇。实践活动的第二天,成员们就前往三界军旅小镇感悟红色基因。实践团先后参观了军事展览馆、军旅长廊等,深入了解了小王郢阻击战的历史背景和英烈们的英勇事迹,学习领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立到强大的发展之路,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了现代化军事装备,沉浸式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文明的接班人,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在小红梅成长驿站与当地的留守儿童们共同制作艾草香包。梅花村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居多。在成员们的带领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制作起自己的专属香包。一时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响遍了驿站,这也是实践团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
图为明光甜叶草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全体成员合影。陈友根 供图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经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更直观感受到了明光产业振兴的飞跃,加深了对明光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进程的认知,也切实地了解到农户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为明光的腾飞感到自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林类学子能为明光的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新动能,为明光市的发展蝶变贡献一份力量。(通讯员 徐婉婷 吴若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