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班团支部携手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生物科学第一团支部,在福州动物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以“‘数’说自然万物,‘统’绘生命几何”为主题,旨在向大众科普自然生物中蕴含的数学奥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班班主任唐嘉老师也亲临现场,见证同学们的探索与成长。
活动现场,支部成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们展示了数学与生物的奇妙结合。他们通过飞鱼、鹦鹉螺、蝴蝶、丹顶鹤等生物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几何、拓扑和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其中,鹦鹉螺的壳体构造堪称大自然的数学奇迹,其壳体呈现斐波那契螺旋线,由边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的正方形组中90°扇形曲线连接而成,且矩形宽长比趋近黄金分割比,因此也被称为黄金螺旋线。孩子们围在展示台前,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仿佛此刻数学不再是抽象的公式,而变得鲜活而有趣。
图为游客参与科普活动。刘博宇 供图
为吸引更多游客主动参与,活动采用有奖问答的形式。针对大朋友,科普宣传海报和手册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其在阅读中深入了解自然生物中的数学原理;而针对小朋友,活动准备了卡皮巴拉挂件、动物胸针、气球手环等可爱奖品。游客们只需完成科普问卷,依据答题成绩便可赢取不同奖品。该互动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游客的积极性,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许多游客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有趣,还能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知识,为培养他们对生物与数学的兴趣创造了良好机会。
图为游客小朋友参与有奖问答活动。刘博宇 供图
此外,宣传册发放和海报展示也是活动的重要环节。精美的生物图片搭配简洁明了的文字,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前期经过了精心筹备,从生物图片的筛选到文章的撰写,都凝聚着支部成员的心血。每一张宣传册、每一幅海报都像是一扇窗户,向人们展示着自然生物与数学交织的奇妙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1月30日上午,两个学院的团支部就已在福建师范大学标本馆开展了活动的第一部分。在标本馆内,生物科学第二团支部的四位讲解员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班团支部成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解。他们的讲解内容涵盖了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以及海龟生态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再到海龟的生态习性,讲解员们将生物知识与数学思维巧妙融合,让支部成员在参观中领略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魅力。讲解结束后,各团小组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参观、记录,并撰写实践报告。他们仔细观察标本的形态特征,测量相关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这些成果为后续在福州动物园的科普宣传活动提供了重要素材。
图为讲解员在阐述植物标本的来源。刘博宇 供图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支部成员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习者。他们通过与不同专业同学的合作交流,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对数学与生物跨学科知识的理解。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同学所说:“以前我只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没想到在自然界中有着如此广泛的应用。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数学和生物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活动负责人表示,福建师范大学此次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也提高了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认知。它让人们看到了数学与生命科学这两门看似独立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了更多人对自然生物奥秘和数学魅力的探索欲望。在未来,希望能够开展更多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人才贡献力量,也让科学知识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传播和普及。(通讯员 方弘毅)
图为支部成员合影。刘博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