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组建“弘扬教育家精神 以文化人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开展实践活动,以教育情怀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以专业知识赋能当地乡村振兴。
京珠学子展风姿 师范荣光映大化
2022年,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大唐集团、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大化县区域基础教育振兴暨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合作协议》,全面开启中国大唐“组团式”教育帮扶赋能乡村振兴新航程。
坐落于红水河畔的大化高级中学,在之前属于教育比较薄弱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县域高中,通过校企县三方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作用,打造了振兴乡村教育的样本。此次,实践团队来到大化高中,与北师大珠海校区“瑶响木铎·功弘化育”暑期教育实践队一起为这里的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会。
实践队员们或以师范精神为指引,引导高中生们深刻理解“四有”好老师讲话精神、深入探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或以亲身经历详细解读“优师计划”师范生的深远意义、学习内容和成长感悟,并分享备战高考的“攻略宝典”;又或以“云游”体验跨越时空界限,带领同学们从校园文化、学科优势、师资力量以及招生政策等方面全面认识北师大,感受木铎金声。其中,教育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何佳懋做了题为《绽放新时代的师范荣光》主题宣讲,他深情地表示:“面对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深感这不仅仅是一场宣讲,更是一次梦想的播种,我更真切地体会到‘教育兴邦,师范报国’的意义。”
此次与大化高中学子的深入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经验的分享,更是心灵的触动与梦想的点燃。实践队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师范生勇于担当、心怀家国的风采。
院士名家启智语 科学梦想照心田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了以榜样力量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名家讲坛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北京师范大学特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在大化高中开展“院士进校园 点亮科学梦”活动。北师大强师工程办公室、校团委、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教育局、县生态环境局、中国大唐集团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大化高中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江桂斌院士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讲座,在总结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基础上,就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健康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他通过展示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环境污染案例以及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传递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图为江桂斌院士在大化高中进行科普讲座。孙韵雯供图
江桂斌院士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讲座,在总结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基础上,就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健康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他通过展示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环境污染案例以及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传递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次讲座面向同期实践中的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同步直播,并得到了河池融媒、大化视点等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环境保护意识将在更多青少年心中发芽,对科学的热爱火焰将在青少年心中闪光。
访教育战线沃土兴邦之路共筑梦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是打好助力乡村振兴“组合拳”的关键。
为了深入了解大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实地开展调研做准备,实践团队与大化县教育局、团县委、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八个政府相关部门和大化县高级中学分管领导深入交流。会上,教育局潘宝剑副局长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实践队员提出期望,期望同学们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以专业知识为大化的发展贡献智慧。
在交流环节中,实践队员与参会各部门领导深度交流,结合地方所需共商实践策略,力求将专业知识与地方实际高度融合,共创实践新高度。法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池表示,“我深感荣幸能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来,在此次实践中,我将全力以赴,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深入教育战线,分别前往大化县高级中学、大化县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北景镇板兰小学,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深切感受到北师大强师工程、中国大唐集团对当地教育的帮扶与支持。
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毅莹是校本课程调研组的一员,在与大化高中老师们的交流中,深入探索了学校壮瑶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情况,并与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为当地校本课程的繁荣与发展提出了创新性的优化建议。她表示,“大化高中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宏伟蓝图。能够参与校本课程的完善,我深感荣幸,也期待我们的努力能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田野探产业振兴展绿色兴乡画卷
广西特色产业的发展,正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为经济社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因地制宜正是大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密码。实践团队此行的足迹遍布大化水力发电总厂、唐优防护科技有限公司、“陆基桶养”渔业养殖项目基地、鱼类增殖放流中心和北景镇板兰村板上屯鸽子养殖场等地,通过深入细致的产业发展调研,描摹大化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有“广西电力资源富矿”之名的红水河中游,矗立有一颗璀璨明珠——大化水力发电总厂。在这里,实践队员们近距离接触水电企业的核心部位,了解清洁能源的生产流程,并与负责人、水电厂员工密切交流技术问题、探讨水力发电技术难关。
实践队还走进了广西唐优防护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大化县首个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正以高科技防护服等产品引领行业潮流。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服装生产线,在与工人的交谈中,深入感受到大化县拓宽群众就近就业渠道、打造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一盘棋”。
通过实地探访,实践团队从能源资源、发展模式、产业转型三个不同层面探求大化县乡村振兴之路。地理科学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雨竹表示,“我感受到了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无限可能,这种创新的养殖模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水产养殖的诸多难题,还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益,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环境学院2023级硕士生杨宇菲感叹,“这次调研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更激发了我对大化这片土地深深的好奇与向往。每一个探访点都如同一个生动的课堂,让我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大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化鱼类增殖中心。林宜佳供图
实践队员们在参观寻访中深刻认识到当地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付出的艰辛与不易,“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种子在他们内心深处扎根,并经由实践的甘霖不断滋养成长。
觅瑶乡文化瑰宝绽民族艺术之光
大化瑶族自治县是个壮、瑶、汉、苗等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是以“壮瑶文化”为文化基调的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好、发展好,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在大化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实践团队围绕瑶族文化的历史脉络、艺术表现及其保护与发展现状,与文化旅游相关负责人和瑶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展开了对话。其中,与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蓝彩青女士的对话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生动展现了瑶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蓝女士提到:“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够实现从文化到经济的转化,产生经济价值,促进我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实践团队还前往大化民族博物馆、大化奇石馆与大化美食馆参观调研。博物馆内,瑶族铜鼓的轻响,仿佛穿越时空的桥梁,远古回响与现代心灵共鸣;奇石馆内“仁者寿”“秋天的色彩”等奇石,自然奇观与人文想象交织,展现了大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此,实践团队感受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对传承保护好民族文化,推动其创新性保护、创造性发展深感责任在肩。而“祝著节”的现场体验,更是将这次文化之旅推向了高潮。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布努瑶“祝著节”如约而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节庆当天,实践队员们换上了民族服饰,在当地瑶族同胞的指导下沉浸于民族特色体育活动之中。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祝著节抛绣球活动。高东风供图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舒心亲身体验了三人板鞋竞速项目,她表示:“我们实践队成员都是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大化瑶乡,第一次过布努瑶人民的传统节日,感受‘祝著节’的文化,参与打陀螺、板鞋竞速、抛绣球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感受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社会的和谐,也真正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正内涵。”一名抛绣球活动选手,同时也是江南乡政府代表表示:“‘祝著节’作为大化旅游的宣传名片,能够很好地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夜幕降临,实践队员们和现场群众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燃烧的火焰正如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越烧越兴旺、越烧越明亮。结束了一天的体验,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宇萱满怀感慨地说:“我们在节庆中吃到了大化布努瑶同胞给我们的五色糯米饭和瑶族粽子,感受到瑶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参观了以‘祝著节’为依托的农产品供销展销活动,看到了大化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方向。相信在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奋斗中,各民族一定会团结凝聚,共同向更好的明天而奋进。”
“祝著节”庆祝活动不仅于此,实践队员来到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正举行布努瑶祝著节祭祀“密洛陀”始祖仪式。“布努始母,乃密洛陀,功高盖世,千人敬仰……”,祭文表达了布努瑶同胞对祖先的深切缅怀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心。铜鼓声声,传递着布努瑶同胞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激荡着实践队员们心中的共鸣。
“祝著节”作为代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优良传统的重要节日代表,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实践队员们也融入到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感受新时代下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美好画面。
丹桂联学共筑梦青春助力乡村兴
调研临近尾声,京珠实践队学子来到大化县古河乡丹桂村开展“丹心桂谷传承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引领乡村振兴”联学共建主题团日活动,结合本次实践经历,就如何扎实推动大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积极发表感想。在座谈参观中,队员们感受到大化的红色精神,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纷纷表示,将延续黄文秀师姐的精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围绕当地教育、产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将教育家精神传递至当地学子心中,为瑶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方案,贡献了北师大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队师生见面会。肖婉婷供图
今年即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北京师范大学将秉持百廿师范的辉煌传统,坚定不移地续写红色师范的辉煌篇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培育面向实际、深入实践、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书写师范报国的绚丽华章!(通讯员 温家荟 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