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访聚乡镇·青春助兴”实践队来到福建省连江县安凯乡奇达村开展实地调研,积极响应探访乡村号召,深入乡镇,了解民意,在实践中深挖当地乡土文化、乡风乡纪、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注入新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创新力。奇达村位于福州市连江县安凯乡,是个千年历史小渔村。因其独特地理环境,及其原生态的精致被评为为“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区”。
图为实践队在旗冠顶上拍摄的奇达村。郭语涵 供图
考察乡村文旅,脚步探寻记忆
因地制宜,实践队特别关注当地的文旅特色——旗冠顶。“旗冠顶”是奇达村的最高点,也是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景点。7月5日,成员们调查了山脚下的各色小卖部,了解当地文旅现状,同时从经营饮料、特色小吃两家店铺的老板中得知三点:一是近几年随着“旗冠顶”的热度攀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当地经济有所发展;二是火车站到旗冠顶山下的大巴产业链也逐步完善,与小卖部的老板们都有合作关系,可以及时解决游客交通不便等问题;三是登上“旗冠顶”的方式有徒步攀爬上山或是开车到后山再徒步上山两种,各有千秋。店铺老板还说:“还有好多老人来爬旗冠顶呢,杵个拐杖,选个好天气来,就上去看看新鲜。”
整条旅游路线也是在尽可能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加以修建,设有多个临时自助买水站,方便登山者停留休息,店铺老板向实践队介绍说:“每天我们从山脚下开始搬水上去,还有的开车从后山先拉到半山腰,开不上去了就徒步搬上去,在上面搭了很多卖水的地方,这么陡的路,大家赚个辛苦费。”在山顶可一览渔村全景,靠着挂满许愿牌的防护栏,以奇达村为背景的旅游照,又或是站在旗冠顶的巨石上,由当地的无人机拍照,都是每位登山者必打卡的。下山后,沿着村庄了解该村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走访当地的居民和商户,了解到其生活水平也随着文旅发展有所提升。
体验美食文化,感受政策影响
奇达村因临海而水产业发展成熟,其中之最当属鲍鱼养殖。据饭店老板采访得知,鱼面是用海里的小鱼、肉末,地瓜粉等一起打碎搅拌,混合后用机器打出来的,再加上养殖的鲍鱼、虾、蛤蜊成为这里特色的一道海鲜面。老板还强调:“我们海鲜面和别的面很不一样的,别人来吃都说好的,还有鱼丸,肉燕。”
7月5日实践队深入奇达村村委会,干部接受采访与实践队分享了国家政策、渔村发展和村民福利的现状和态度。村委会时刻关注村民们的大事小情,如合理规划每家每户水产养殖的范围,避免因领地界限模糊产生争吵;设置合理的休渔期,以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等。村委会干部不仅是村干部,也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村委会在工作中不免存在问题和挑战,例如村干部与实践队讨论时也提及核污水的排放也给连江沿海带来一定的困扰,但是目前他们还是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需要普及技术促进产业的机械化才能提高收益效率。村干部对于村的发展非常积极,并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加大宣传促进旅游业发展。
图为实践队在党群服务中心。郭语涵 供图
调研村民生活,探索未来发展
实践队进行实地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小卖部老板、超市的员工,面店的老板员工、村委会干部等。
大部分村民认为交通便利是个好现象,且村民的生活质量因为道路的开通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奇达村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旅游淡季时基本无法增加额外收入,超市员工向实践队解释:“现在没到时间,等过年了人就都出来了,那个时候一条街都热闹,超市也就生意好。”于是实践队了解得知奇达村仍是采用海产养殖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手段,像超市这种营销在平常生意都不温不火,甚至在进货时员工忙了很久也没有几个人来买东西。
不仅如此,在考察旗冠顶时,成员发现现场的保护措施过于简陋,供游客休息的区域小且少等等。假期时店铺普遍是营业状态,不过由于游客数量不多基本处于开业但是店员在休息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在早年选择离开奇达村在外发展,以至于奇达村目前的村民以中年老人和小孩居多。劳动力的减少使得村子发展更为缓慢。不过村民们对政府对持有非常好的支持态度,认为奇达村的发展属于时间问题,只要根据政府的安排和决策一步步实行可以带动奇达村的发展。(通讯员 朱芷萱 李燃 宣琪钰 郭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