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学子探索壮锦传承与创新之路

微信用户
2024年09月27日

为了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7月18日至20日,西南财经大学“锦韵乡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广西,踏上了探寻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商业化创新传承的旅程。团队先后探访了著名壮锦传承人谭湘光的工作室以及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对壮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壮锦的商业化道路进行了网络调研。

探访谭湘光工作室,体味匠心独运

在探寻壮锦艺术的深厚底蕴与现代传承的旅程中,“锦韵乡情”团队将谭湘光的工作室作为探访的首站。谭湘光,作为壮锦领域的权威人物,其工作室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圣地,更是文化传承的摇篮。

踏入工作室,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神秘之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木料的清新,那是岁月沉淀与创意迸发交织的气息。

图为工作室内部分壮锦工艺品。罗咏怡 供图

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壮锦作品,每一幅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壮族文化的悠久历史。阳光透过宽大的窗户铺洒进来,为这些艺术品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使得每一根丝线都显得生动而有活力。四周的长桌上陈列着各种壮锦成品,它们或华丽、或素雅,每一件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是对现代审美的探索。

工作室的中央,古朴的工作台见证了无数次的创作与尝试,每一件织造工具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一旁,谭湘光正专注地操作着织机,手指在丝线间舞动,编织着一幅幅壮锦的传奇。她热情地将大家迎到身边,为大家介绍壮锦的制作过程。

图为工作室内的壮锦织机。庞子儒 供图

在这里,大家近距离感受了壮锦制作的精湛工艺与深厚文化底蕴。谭湘光不仅分享了壮锦的发展历史与技艺精髓,还就壮锦的商业化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次探访让团队成员们对壮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博物馆之旅: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壮锦瑰宝 

继谭湘光工作室的深度探访之后,“锦韵乡情”团队携着对壮锦艺术的无限敬意与灵感,踏上了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新旅程。

在博物馆的展览区内,团队成员们被壮锦藏品的多样性和深度所吸引。每一幅壮锦作品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无论是那象征着丰收的稻穗图案,还是那代表着吉祥的凤凰图腾,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更反映了壮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审美理念。团队成员们仔细观察每一幅作品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和织造技艺,深入探讨了壮锦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博物馆内详尽的展览介绍为团队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资料。通过这些介绍,团队成员们了解到了壮锦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他们对壮锦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感受到了壮锦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在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区域,团队成员们被琳琅满目的壮锦衍生品所吸引。从实用的手提包到精美的挂饰,每一件产品都巧妙地将传统壮锦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保留了壮锦的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和实用性。团队成员们认真记录下每一件产品的特点,并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他们注意到,这些文创产品在设计上既考虑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兼顾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在价格方面,虽然部分产品的价格略高于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得这些产品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创新调研:探索壮锦商业化的新路径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锦韵乡情”团队正在就壮锦的商业化创新传承方式进行深入的调研。目前,针对当前壮锦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制作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网络收集来自消费者、设计师、商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团队成员们表示,他们希望依据这些意见和建议,思考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商业化传承策略,从而推动壮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族瑰宝,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西财学子的贡献。(通讯员 刘俊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