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泥土艺术:浚县泥咕咕的非遗魅力

lynn
2024年09月13日

在这片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河南测绘职业学院河南厚土文化探寻团于7月30日踏上了“三下乡”之旅的第三站——鹤壁浚县。一场探寻非遗瑰宝“泥咕咕”的奇妙旅程就此展开。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泥咕咕的制作工艺,深入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红瑞,倾听其家族三代人对这份古老艺术的坚守与创新故事。7月31日探寻团成员前往郑州红河瀛园党群服务中心宣讲泥咕咕的制作流程,以实际行动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青春活力。

一抔黄土塑古今,浚县泥塑承文化

浚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因西杨玘屯村而闻名遐迩,这里是“泥咕咕”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发源地和聚集地。2006年,浚县泥咕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进西杨玘屯村,街道旁、民宅前,泥塑元素随处可见。这里几乎家家制作泥咕咕,因此,被称为“泥玩具之乡”、“中国泥塑第一村”。据当地村支书介绍,该村正在精心打造泥塑产业,泥塑特色生产初具规模。全村上到老人、下至孩童,人人懂泥塑、会泥塑,全村多数村民从事泥咕咕的创作、生产、销售。

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王氏泥咕咕彩塑第十代传人王红瑞老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浚县泥咕咕传承与创新的杰出代表。他自幼在祖父王蓝田、父亲王学锋的悉心教导下,掌握了泥咕咕制作的精髓,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粗犷与憨厚,又融入了现代的灵动与创意,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

图为王红瑞老师教授泥咕咕制作方法。张恩赐 供图

 据王红瑞介绍,千百年来,依靠古老的浚县庙会,泥咕咕得以延续、传承并不断发展创新。泥咕咕以当地出产的黄河胶泥为原料,经过晒土、筛土、和水,再反复捶打,直到不粘手才可以使用。制作泥咕咕还需要专业的制作工具,以制作咕咕鸟为例,要依次备好一头尖一头圆的竹签,用于塑形和扎孔;圆珠笔笔杆,用于塑造咕咕鸟的眼睛;黑、白、红、黄、绿等五种颜料和毛笔数支,用于彩绘。随后经过捏制、晾晒、烧制、彩绘等步骤,造型生动的泥咕咕才会呈现在众人面前。

“泥咕咕种类繁多,造型不仅有传统的飞禽走兽、人物,还与时俱进增加了不少新颖的文创元素和卡通动漫形象,有些手艺人会在泥咕咕上加弹簧或钢丝,制作“活头泥咕咕”,如活头马、活头虎等,极富趣味。”王红瑞说,古老朴素的泥咕咕承载着历史沉积下的民俗、乡愁,也通过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历史以及感受其文化,在王红瑞老师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自动手学习制作。成员们一丝不苟,按步骤制作,老师详细讲解泥咕咕制作过程,成员们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大家打开想象力对泥咕咕进行二次创作,最终都制作出来独一无二,不同神韵的泥咕咕。

万般创意展未来,咕咕艺术传世界

 浚县泥咕咕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更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国礼,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在王红瑞等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浚县泥咕咕正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桥梁。

图为王红瑞老师向探寻团讲解泥咕咕文化。张恩赐 供图

谈及如何传承与发展浚县泥咕咕?王红瑞介绍,早在几年前,王红瑞老师就和国内的一些博物馆、设计师联合创作文创产品,与各大院校合作授课,让泥咕咕进入高等学府。同时,浚县泥咕咕研究院先后培训了民间艺人数百人次,接待数万大学生实地考察、学习、调研,为泥咕咕的传承创新注入了动力。

童心逐梦非遗路,泥塑咕咕展新姿

 7月31日,探寻团回到郑州,前往石佛办事处红河瀛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公益课堂向孩子们宣讲泥咕咕文化,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浚县泥咕咕文化的精彩宣讲与互动体验。

活动伊始,探寻团宣讲员沈正阳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浚县泥咕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她提到,浚县泥咕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与汗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泥咕咕这一小小的艺术品,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泥咕咕的制作过程,沈正阳同学认真讲述了从选土、和泥、塑形到彩绘的每一个步骤。随后,在成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起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捏制着泥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形态各异、充满童趣的泥咕咕作品。有的孩子制作了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塑造了卡通人物,还有的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巧妙结合,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泥塑作品。

图为探寻团成员指导孩子们制作泥咕咕。张恩赐 供图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不仅学会了泥咕咕的制作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浚县泥咕咕。(通讯员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