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花鸟、神像门神、戏剧人物、神话传说……当丰富多彩的传统形象跃然纸上,当传统木版套色印刷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机,夹江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7月5日,成都大学斯特灵学院学生团队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以夹江年画为乡村非遗代表进行深入了解并宣传,为非遗的传承献出一份力量。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抵达研究所后,夹江年画技艺传承人、夹江年画研究所所长张荣强老师首先引导大家到了放映室。屏幕上播放的纪录片让同学们对夹江年画的概况有了初步的认知,该纪录片详细讲述了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它的制作工序。一行人走进了夹江年画研究所的展品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年画。在张荣强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悉数了解了每幅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门神的威武、财神的慈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所代表的独特才能……每一幅年画都独具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图为张荣强老师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夹江年画。范诗晨 供图
另外,团队成员们还观看了张荣强老师雕版的过程。此前在关于夹江年画的介绍短片中,大家已经了解到,夹江年画的制作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完成一张完整的作品,需要经过制稿、雕版和印刷等一系列漫长的工序。听完张荣强老师拆解制作一张年画的过程,同学们更是被这门技艺的精湛和复杂所震撼,同时也对工匠们的耐心和匠心表示敬佩。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被不断分割,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在单一任务或思考上。并且,人们往往追求即时满足,而制作年画的每一步工序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很难获得即时的回馈。就以雕版这一工序为例,一张年画需要多张不同的雕版,而一张雕版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此枯燥无味的过程需要内心的沉淀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性,因此,制作一张年画的过程尤为珍贵。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张荣强老师雕版。范诗晨 供图
正是这样,夹江年画也曾一度濒临消失,工业颜料的开发、技艺传承人断代、制作耗时成本高却只能换来低收益等种种挑战也曾导致夹江年画几近被社会遗忘。为了保护夹江年画这一传统的木版套色印刷技艺,张荣强老师四处奔波,在经过反复试验后终于复原且找回了传统的制作方法。同时,为了应对技术变革和时代发展对于传统技艺带来的冲击,夹江年画也在内容和宣传形式上进行了守正创新。现在的夹江年画已经不止局限于木版年画,同学们在展品馆看到的不仅有更贴合现在的年轻人需求的卡通形象,还有以廉政建设等社会热点相接的主题宣传画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民俗风情画。同时,夹江年画研究所也在积极参与各样的展览,将作品投放到市级或省级的博物馆供人参观。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进行一系列非遗的宣传,近年来不断组织开展的研学活动也逐渐打开了夹江年画的知名度。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还留意到,夹江年画研究所甚至与高校合作,引入了AR技术,体验者只要用电子设备扫描年画展品实物,就能看到夹江年画绽放出声画兼备的3D效果。
图为3D效果版年画。范诗晨 供图
在张荣强老师与团队成员的对话中,他谈及夹江年画时的兴奋也令人难忘。他直言:“在我刚了解到夹江年画后,我就深深地喜爱上了这项技艺。” 张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年画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让同学们深受感动。他不仅是木版套色印刷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夹江年画文化的传播者。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始终坚持致力于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才为如今的夹江年画焕发新的光彩带来了可能性。最后,张荣强老师表达了他对于夹江年画未来发展的期待,相信更多社会各界力量的介入定能使夹江年画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随着对夹江年画研究所的深入探访,同学们对夹江年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大家不仅感受到了夹江年画这一传统非遗所承载的深厚价值,更是对仍旧坚守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岗位上的人们产生了更崇高的敬意。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自信离不开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宣扬非遗项目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通过此次报道,夹江年画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一代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展望未来,相信夹江年画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符号,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焕发出非遗的不朽能量。(通讯员 范诗晨)
图为团队合影。汪舟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