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经济绽放春城 云南财经大学师生调研圆通山文旅融合新动能

Eve
2025年03月18日

3月10日,云南财经大学师生实践团队赴昆明市圆通山樱花节开展文旅融合主题调研活动。时值樱花盛放高峰期,圆通山单日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调研组通过游客问卷访谈、商户经营分析及专家对话,探究樱花节对城市文旅经济的带动作用,为地方节庆活动优化提供实践参考。

游客视角:从“赏花热”看体验需求升级

上午9时,圆通山北门入口处已排起蜿蜒长队。调研组随机采访30名游客发现,游客人数超过70%都为家庭亲子群体。“孩子学校组织春游,听说这里有汉服巡游就一起来了。”来自昆明市红旗小学的家长王女士表示。景区内,穿汉服拍照的年轻游客占比显著,摄影摊位负责人刘先生透露:“周末日均租赁量达200套,比去年增长40%。”

在“樱花市集”区域,文创产品成为消费新热点。印有樱花图案的团扇、手工扎染丝巾等商品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驻足。来自重庆的游客陈晨手持刚购买的樱花香囊说:“这些产品既有云南特色,又融合节庆主题,比普通纪念品更有收藏价值。”数据显示,市集单日销售额较平日增长3倍,其中文创类商品贡献率达65%。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景区商户。杨懿 供图

商户经营:季节性红利下的挑战

“周末日均流水超过8000元,但人工和仓储成本也翻倍。”在景区经营十余年的饮品店店主杨先生坦言。调研组发现,樱花节期间商户普遍面临三大矛盾:短期客流激增与服务承载力不足、季节性收入波动与全年运营成本、同质化竞争与特色化需求。

对此,主营云南小吃的“滇味坊”尝试推出限定樱花主题套餐,将传统破酥包改良为粉色面皮,搭配玫瑰糖馅,单日销量突破500份。“产品创新需要提前两个月研发,但节日效应带来的品牌曝光远超预期。”店主李建国表示。部分商户呼吁景区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帮助经营者提升产品设计和服务标准化水平。“樱花节客流量占圆通山全年总量的40%,说明节庆IP已初步形成,但‘昙花效应’仍未破解。”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教授李明在受访时指出。他建议借鉴日本弘前樱花节经验,开发夜间灯光秀、文化讲座等衍生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景区管理方代表张副主任透露,今年首次引入智慧导览系统,通过扫码获取植物科普讲解,使用率已达72%。他们还计划联合高校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客流热力分布、消费偏好等调研成果转化为运营决策依据。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团队正协助绘制“赏樱动线优化模型”,相关成果拟纳入景区年度改造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询问游客对这次樱花节的感受。彭太兴 供图

高校赋能地方发展的双向路径

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427份,形成2万余字访谈记录。带队教师孙诺竹玛指出:“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深化了对‘流量变现’‘场景营销’等理论的理解,商户提出的冷链物流痛点恰好是地理学部智慧物流课题的研究方向。”

圆通山公园管理处已向调研组发出合作邀请,拟就“非花期旅游资源开发”展开专题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师生表示,将把此类实践活动纳入“服务地方经济”学分模块,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留念。彭太兴 供图

落英缤纷中,高校学子的调研笔记写满文旅融合的时代注脚。当樱花从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这场关于“美丽经济”的探索,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智慧。(通讯员 杨懿 彭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