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促创业 渔村海产共振兴

共鸣!!
2024年09月23日

7月17日至7月19日,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组织“‘预’乡共振,‘鱼’村同兴”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通过走访群众、采访问卷等形式,了解蚂蚁岛的创业历史和产业结构,聚焦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寻找推广海产预制菜技术和当地海岛渔业养殖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探究“共富”密码,促进渔村振兴。

聚焦红色文化 感悟创业精神

蚂蚁岛精神被确定为红船精神引领下的浙江“红色根脉”之一。为了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实践团成员走进蚂蚁岛村史陈列馆、蚂蚁岛主题展览等实践场所。通过观察,成员们了解了蚂蚁岛人民艰苦创业,创办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建设三八海塘的红色历史,倾听老一辈渔民讲述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故事,近距离地感受“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通过参观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只有让渔村富起来,让渔村人民更加幸福,才能让蚂蚁岛的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蚂蚁岛的红色文化。

为了感受海岛的先进力量,深入采访海岛先锋人物,参观完实践基地后,实践团成员与创业先锋邹吉叶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交流。

邹吉叶是当年岛上筑三八海塘的参与者,也是第一批吃“创业螃蟹”的人,从夜排档摊位到渔家客栈再到“岛红”餐馆,邹吉叶的创业之路正是蚂蚁岛发展路程的缩影。实践团成员在当地村民的引导下来到了“蚂蚁排档”,在邹吉叶奶奶的热情带领实下参观了她的餐饮店,并就目前的经营状况等情况与她进行深度对话采访。在交流的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这家蚂蚁排档是邹奶奶和岛上其他渔嫂合伙建立的,如今,随着岛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邹奶奶的餐饮生意越来越火,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生活饮食的满意度,还吸引各方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图为团队成员王应晨、应尚成与邹吉叶奶奶深入交流。郭靖 供图

“红色旅游和餐饮是相辅相成的,”团队负责人感叹道:“艰苦开拓的红色精神为蚂蚁排档注入力量,排档的成功也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因为红色精神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又反过来促进餐饮业的繁荣。蚂蚁岛在这样的模式下一定会越来越好!”

传统现代结合 养殖预制并举 

蚂蚁岛的致富之路离不开虾皮生产及渔网、草绳、麻绳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其中“虾皮共富工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践团成员走进共富工坊的生产车间,亲身体验虾皮生产和加工的整套流程。成员们了解到,虾皮的加工生产并不是简单的烘干、调味,而是要先将虾皮中的杂质清除,再由渔船运回,经过去腥、烘干、油炸和调味处理,最后自动化包装。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虾皮生产效率,还可以保留虾皮的鲜美,提高其附加值,使虾皮完成从传统调味品到休闲食品的转变。

除了虾皮生产线,实践团一行还参观了渔网、草绳、麻绳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现场。看着渔网线、草料、麻线在渔民手中逐渐成型,变得结实牢固,成员们惊叹于这一独属于海岛渔民的宝贵财富,纷纷请教学习,并在渔民工匠的热情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编织。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虾皮生产过程。吴小茅 供图

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预加工的产物,近年来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一创新食品形式不仅便捷高效,也契合现代生活节奏。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发现,蚂蚁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因此,引入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开发特色海产预制菜,也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在蚂蚁岛的街头巷尾,实践团成员化身为“预制菜使者”,结合专业知识耐心讲解,向当地群众普及预制菜概念和推广的想法。成员们的宣传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他们朝成员们竖起大拇指,纷纷感叹“海产预制菜原来前景这么广阔,希望可以早点引入”。同时,成员们还走访多家饭馆,与老板们深入交流,了解百姓生活现状及餐饮业发展需求,为海产预制菜在当地的推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成员参观调研了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通过参观虾皮生产线并深入社区采访调研,成员们加强了对当地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认识。队员们感叹道,经过这次调研,更加明白了要如何将现代生产方式融入传统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实地中调研,在实践中成长,发青年人独特的“潮声”,做乡村振兴的“实干家”,共同守望那一片蔚蓝色的大海。(通讯员 何思澄 董远涵 傅承宇)

图为团队成员在蚂蚁岛红色教育基地合照。吴小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