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21日,南京农业大学“盐碱之克-盐碱地变粮仓多元共治模式探索者”团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地区展开为期15天的“盐碱地变粮仓、变草场多元共治模式的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力求通过座谈、走访、实地考察的方式,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干旱半干旱盐碱地治理的的多元共治模式。
团队在和田地区农业农村局参与研讨会合影 赵宇轩供图
农草畜经全循环 多元共治效果好
8月7日至12日,团队在和田地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依托团队在洛浦县建立的“农-草-畜-经”循环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对和田县盛世华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沙漠蔬菜种植基地、于田县阿热勒乡高标准农田、洛浦县昆冈经济开发区的中广核防沙治沙工程等26个点位开展了实地调研。
通过座谈、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团队深入了解和田地区盐碱地、沙化盐碱地治理现状、模式、经验和问题,并就如何在和田建立“盐碱地、沙化盐碱地变粮仓、变草场的多元共治模式”提出政府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评价考核验收机制,盐碱地治理的企业主体采用滴箭节水灌溉技术等“多元共治”建议。
有关部门表示,团队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为推动和田盐碱化土地治理、防沙治沙、土壤改良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团队构建的“农-草-畜-经”循环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增产、增收等方面效果显著,苜蓿干草增产25%,青贮玉米产量提高15%,每亩节约成本50元/亩,每亩增收400元,节水30-50%。
团队在策勒县采集玉米根须土壤样本 赵宇轩供图
林下产业促增收 生态经济两头抓
8月14日至17日,团队与克拉玛依市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管委等有关部门展开座谈,探讨了当地盐碱地、沙化盐碱地治理现状、模式、经验和问题。
团队在克拉玛依市农业农村局带领下,前往市农管委棉花种植基地、防护林林场,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的形式,深入了解了克拉玛依市盐碱地、沙化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手段,提出通过林间种植中草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建议。同时,团队通过分析土壤,找出盐碱地治理前后、作物种植前后土壤微生物、有机质的变化,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进一步提升土壤营养含量、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可行途径。
团队在克拉玛依采集植物样本 蒋世桢供图
食旅共建绘新篇 产业融合乡村兴
8月18日至21日,团队在富蕴县团委组织安排下与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文旅局、科协的有关领导及果香戈壁的公司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重点交流了富蕴县盐碱地黑加仑种植产业化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盐碱地治理改良向深层次发展,但治理工程动力不足。因此,治理改良的产业化进程愈发重要。治理改良的产业化对能否持续改良盐碱地起决定性作用,故团队与当地政府达成了围绕“黑-食-旅产业化服务示范基地”的合作共建。
团队和富蕴县有关部门表达了围绕富蕴县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把高校的科技优势同富蕴县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资源禀赋相结合,在“黑食旅产业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上持续加强沟通对接,以模式创新拉动产业富农强农“新引擎”,共同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团队在富蕴县采集土壤样本 蒋世桢供图
未来,“盐碱之克”团队将牢记嘱托,发挥青年力量,致力寻找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新模式、新路径,让科技的力量带着种子破土,写好青年服务“三农”大文章。 ( 通讯员 蒋世桢 赵宇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