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探索彝族文化特色,助力南华可持续发展

晚澄
2024年08月23日

7月14日至7月18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彝彩映东南”社会实践团队为积极响应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前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华县,开展“一针一线绣团结,一砖一瓦筑和谐”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彝绣宣传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知其所来,方明所往。首日,“彝彩映东南”团队到达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彝人古镇进行初步文化调研。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楚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同时也了解到彝族刺绣历史悠久,是彝族工艺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展示彝族文化丰富魅力的重要途径。当晚,团队前往彝人古镇,深度融入、切身体验彝族当地民俗,同时对多年龄段、多地区、包含汉、彝、白等多民族群体进行彝绣文化普及情况问卷调查,对彝族文化产生初步认识,也对后续工作进行客观性铺垫。

图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参观。袁鸣禧 供图

发掘地区文化特质,赓续民族历史文脉。团队于次日参观位于鹿城东山之巅的楚雄福塔。该塔最初重建于明代古塔遗址,后由楚雄州政协动员社会捐资修建,有“中国第一福塔”之称——不仅是楚雄市的地标景观,也是展示中华“福”文化深厚内涵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团队随后前往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彝族自然移民村落——紫溪彝村。在紫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兆华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紫溪彝村村史馆,紫溪彝村的搬迁改造不仅大幅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很好保留了村落原本的彝族风情,其搬迁方法为现有乡村建设提供了优秀范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交响,也是民族团结共建的累累硕果。

 图为实践团参观紫溪彝村村史馆。吴晓岚 供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于7月16日前往南华县彝族刺绣文化企业——七彩彝绣坊进行参观。七彩彝绣工坊董事长、第四代彝族刺绣传承人丁兰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豪裕、办公室主任费祎等多位老师总结过往实践经验并对后续社会实践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团队成员也积极分享实践心得。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绣坊不仅传承并创新彝绣技艺,同时为当地妇女提供培训与就业机会。正如七彩彝绣工坊董事长、第四代彝族刺绣传承人丁兰英老师所说:“彝绣是一个有温度的产业,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初心。” 以人文之暖增强人们内心的认同感、归属感,才是城市发展长久之计。

图为实践团参观七彩彝绣坊。吴晓岚 供图

 为进一步探索乡村特色文化,7月17日,团队跟随东南大学研究生宣讲团一行到访云南楚雄南华县县委党校,旁听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的深刻对话。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张剑宇、强春蕾同学以“乡村振兴、强国复兴”为主题展开两场精彩宣讲,深入剖析彝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式,详细陈列南华所面临的人才流失、资源匮乏等挑战,并提出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为南华的未来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路。在建筑学院张豪裕党委副书记的带领下,团队前往第六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的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雨露村进行探访,与村民们进行深入交流,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政策给村庄带来的变化,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接近尾声之际,“彝彩映东南”团队于东南大学师生及校友团队设计并出资建造的彝绣文化及文创产品展销馆——至善彝绣馆内召开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豪裕、南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骏扬同志参会并对本次活动表示充分肯定,表达了对延续东南大学与南华紧密联系的传统,东大学子应当延续该传统并加强与南华县人民政府的合作,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会上,团队代表董清月对实践活动进行概括总结到,在本次实践中完成文化符号集、文创设计、服装制作、推送撰写等多样化成果,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南华实践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图为实践团成员召开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吴晓岚 供图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充分发挥彝绣赋能产业发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用绣花针“绣”出一条经济健康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创新实践之路——在南华,‌彝绣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与经济活动。

彝彩映东南”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华、了解南华、融入南华,用实际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展现东南大学学生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通讯员 金润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