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达学院举办“演艺与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创新”研讨会

上海工艺美术学院
2025年04月10日

图为会议现场。上海立达学院供图

4月7日下午,由长三角虚拟现实创新联盟与上海立达学院联合主办的“演艺与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创新”研讨会在上海立达学院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政产学研各界1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艺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邀请上海市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欢、长三角虚拟现实创新联盟秘书长吴慧剑、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林毅、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江滨,以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相关专业教授,央视、盛趣游戏等专家出席。

图为会议现场。上海立达学院供图

研讨会伊始,上海立达学院副校长祁焱华,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祁焱华副校长指出:“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刻变革艺术形态的当下,如何推动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他介绍,上海立达学院始终秉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深度融入松江区建设科技影都的战略布局,在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领域持续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演艺与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创新工作室”于2023年5月成功申报“2024年度上海市文创扶持资金在建扶持类项目”,标志着学校校企协同创新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长三角虚拟现实创新联盟秘书长吴慧剑表示,自2016年成立以来,联盟深耕数字技术与艺术传承创新的融合领域,持续探索虚拟仿真、VR/AR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联盟团队先后参与米兰世博会、冬奥会VR传播等重大国际项目,将非遗项目(如皮影戏、京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推出虚拟数字人传统戏曲表演,并在梅兰芳纪念馆、远香湖文化驿站等场景成功落地,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全新范式。联盟致力于赋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建设,推动长三角区域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未来,联盟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为数字时代的文化与艺术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海市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欢指出:在演艺与播音主持领域,传承与创新需并重。传承方面,应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精髓,如戏曲的表演体系、播音的字正腔圆与情感把控,将经典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创作。创新则需借助AI技术拓展边界,例如AI作曲生成舞台音乐、机器人伴舞实现高难度动作、虚拟偶像突破表演形式,推动人机协作新模式。同时,需警惕技术挑战,如AI作品的版权争议与艺术价值反思,强调人文精神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人才培养应构建多维体系,既夯实传统技艺基础,又培养跨学科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培育兼具艺术素养与科技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动力,二者融合方能推动行业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林毅分析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差异与困境:播音受AI冲击大,传统字正腔圆训练价值减弱;主持因综艺萎缩面临转型,需强化细分领域能力。他提出“大主播时代”趋势,认为全媒体时代表达力应成为高校通识教育,并强调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指出艺术可能是“最后消失的专业”,呼吁在AI时代坚守人文价值,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江滨提到,人工智能正全方位重塑艺术教育领域,尤其在播音主持专业体现显著。以邓丽君全息演唱会、好莱坞编剧罢工、AI语音导航等案例,说明AI已深度渗透艺术创作与传播环节。当前AI技术能高效完成传统播音基础训练,导致相关岗位缩减;但在主持领域,因需复合能力,仍具发展空间。工业4.0背景下,AI对艺术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威胁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催生“数字生活”“健康城市”等新应用场景。建议艺术类专业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探索AI与人文艺术的融合路径,在保留核心艺术价值的同时,开拓虚实结合的新型表达方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陈悦表示,科研是推动艺术教育创新的核心动力。她指出,学院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聚焦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支持师生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科研赋能艺术传承与创新。同时,学院将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培育更多具有实践价值的成果,为演艺与播音主持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马楠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局限。他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台词训练、形体指导等教学环节,但其创作的作品普遍存在情感逻辑断裂、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马楠教授呼吁高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动态捕捉、AI声纹分析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经典剧目数字化复排、非遗艺术虚拟展演等项目,加深学生对传统艺术精髓的理解与传承。

央视配音员孙大海表示,播音主持艺术既要坚守专业根基,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结合自身配音经验指出,语言表达应兼具规范性与感染力,同时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他呼吁行业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让声音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字节游戏供应商中心经理史文君表示,AI技术虽能辅助创作,但无法替代艺术表达中的人文温度与创造力。他指出,游戏配音和互动叙事仍需演员的情感投入与即兴发挥,AI工具应作为增效手段,而非取代从业者。未来行业应聚焦“人机协同”,让技术赋能艺术,而非本末倒置,真正推动演艺与播音主持的可持续发展。

盛趣游戏导演、制片人、视效总监陈轶洁指出,AI技术虽能提升效率,但艺术创作的核心仍在于人的创意与审美。她指出,游戏行业需要大量具备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学生人才,AI无法替代导演的叙事思维、演员的情感表达及团队的协作创新。她呼吁院校加强产教融合,培养适应“AI+艺术”趋势的复合型人才,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短剧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声音IP的版权保护与开发,以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针对当前短剧市场内容同质化、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专家们建议建立分级审核机制与创作者信用评价体系,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在声音IP版权保护方面,结合区块链技术探索版权确权与收益分配透明化的可行路径,并提出开发声音表情包、有声明信片等线下衍生品,拓展声音IP的商业价值;在校企合作方面,借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订单式培养”的经验,构建“企业命题—院校攻关—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与实践技能。

图为会议现场。上海立达学院供图

会议最后,各位专家领导学者合影留念,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为校企双方搭建了资源对接与合作交流的桥梁。上海立达学院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探索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为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讯员 吴慧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