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青春.汇"系列主题分享活动

微信用户
2025年04月01日

2月27日至3月15日,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于西校区1号教学楼A104教室连续举办四场"青春.汇"主题分享会,围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实践与职业规划四大主题,邀请优秀学生代表分享经验,旨在通过朋辈引领激发学生潜能,提升综合素养。活动累计吸引近千名学生参与,现场互动热烈,反响积极。

首期聚焦志愿服务:从热情到专业的蜕变

2月27日,首场分享会以"志愿之光,温暖同行"为主题,特邀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学生张帅担任主讲人。张帅结合"罕见病群体帮扶""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等案例,解析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逻辑,强调"需求分析一目标设定一成效量化"的完整框架。他通过PPT展示项目规划工具,详细拆解如何利用协作软件同步任务进度,并建议采用"模块化时间管理"平衡学业与长期服务。

活动中,张帅以某罕见病帮扶项目为例,说明前期调研的重要性:"团队通过三个月走访,梳理出患者就医、心理支持等核心需求,最终设计出包含线上问诊、家属互助社群的可持续模式。"针对材料提交常见问题,他提醒需多次核验格式与数据,避免低级错误影响评审结果。

图为活动过程中外国语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会。 赵德帅 供图

第二期社会实践:在边疆播撒文化的种子

3月6日,第二期分享会以社会实践为核心,聊城大学外国学院2020级学生张钧凯结合新疆喀什支教经历,展示"正音筑梦"志愿服务队的成果。团队通过普通话培训、双语手册设计及齐鲁文化展演,累计服务当地民众超2000人次。为突破语言障碍,团队邀请维吾尔族学生担任翻译,并在12个村镇开展文化调研,最终获喀什市政府表彰。

张钧凯以一次节日活动策划为例,说明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初期因不了解当地习俗,误将红色装饰用于传统场合,后经社区长者指导调整为蓝色主题,活动顺利推进。"现场播放的实践视频中,团队与当地民众共同参与语言课堂和文化展演,直观呈现实践成果。

图为张钧凯为学生讲解“推普”志愿活动。 赵德帅 供图

第三期创新实践:跨界思维破解文科难题

3月13日,第三期活动聚焦新文科创新实践,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1级学生田露凝以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获奖项目为例,分享跨学科协作经验。她展示的"方言保护+AI技术"作品,通过语音建模还原濒危方言,并开发互动小程序提升参与度。

田露凝详细解读评审标准:"创新性占30%、实践性占40%、社会价值占30%,技术需服务于实际需求。"她以项目迭代过程为例,说明小范围试点的重要性:"首版小程序仅支持语音录制,用户留存率不足20%;新增文化故事模块后,留存率提升至60%。"针对团队协作,她推荐使用甘特图追踪进度,并强调每周复盘会议对优化流程的作用。

图为田露凝为学生们分享参赛经验 。 赵德帅 供图

第四期职业规划:从支教到大赛的双向成长

3月15日,压轴场分享会以职业发展为主题,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学生彭秀清结合新疆支教与职业规划大赛经历,解析多元成长路径。她以和田地区小学的"双语课堂"为例,展示如何将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如用馕饼制作课教授食材相关词汇。

关于职业规划大赛,彭秀清现场演示SWOT分析模板,强调从"区域外语教育缺口"切入的选题策略。她以获奖作品"双师课堂"为例,说明如何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并提出"备赛需经历三轮打磨:初稿聚焦框架、二稿补充数据、终稿优化逻辑"。互动环节中,她针对支教面试问题"如何处理学生冲突",建议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应变能力。以青春之名,搭建成长阶梯。

图为彭秀清为学生们开展线上职业大赛分享会。 赵德帅 供图

四场"青春.汇"分享会主题鲜明、内容详实,涵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设计、社会实践的深度探索、创新实践的跨界融合及职业规划的多元路径。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案例解析、工具推荐与实操建议,为学生提供可落地的经验参考。(通讯员 孙哲 冯晓霞 赵德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