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贡“小三绝”,共绘非遗新画卷

7iovo.
2024年09月29日

8月1日至8月6日,来自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的“非遗寻脉”社会实践调研团在自贡开展了近一周的“三下乡”实践之旅。团队走进四川省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天宫堂,盐都时代悲鸿文化中心,自贡扎染工艺公司,自贡市儿童福利院,胜利社区童伴之家等地深入了解和宣传了自贡非遗项目,“自贡小三绝”——龚扇,剪纸,扎染。通过参观学习, 拜访非遗传承人,动手体验,开展非遗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龚扇:匠心独运,扇动千年风华

 8月1日,调研团走进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与分管自贡非遗科室的科长进行深入交流,体悟到自贡非遗乃至全国非遗进入“瓶颈期”的艰难发展现状。在科长的建议下,调研团深入自贡各个非遗传承中心进一步探寻自贡非遗的真理。调研队首先来到了天宫堂龚扇展览馆。龚扇,以其精湛的竹编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竹编艺术中的瑰宝”。在自贡龚扇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龚倩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近距离观察了龚扇的制作过程,从选材、切割、编织到成型,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他们聆听传承人讲述龚扇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传承现状,深刻感受到了这项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龚扇,不仅是竹编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自贡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非遗传承人介绍道。龚扇以其细腻入微的编制工艺和晶莹剔透的质感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四川细竹扇的代表”。在传承人的带领下,调研队成员们近距离观赏了龚扇的制作过程,每一根竹丝都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最终汇聚成一幅幅精美的扇面。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但传统的手工艺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传承人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龚扇,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图为自贡龚扇非遗传承人为队员展示龚扇制作过程。吕偌涵 供图

剪纸:一纸一剪,剪出生活百态

调研团来到了盐都时代悲鸿文化中心,这里,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每一个人的心。红纸翻飞,剪刀游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便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诞生。队员们被这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纷纷动手尝试。虽然起初笨拙,但在自贡剪纸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杨尚禄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巧,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

“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非遗传承人道。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用心去保护和传承。最后非遗传承人发出殷切期望,“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年轻人多多加入进来,多做剪纸宣传。只有更多的人爱上剪纸,勤于剪纸,才能真正发扬自贡剪纸。”

图为自贡剪纸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杨尚禄老师向队员讲解剪纸。吕偌涵 供图

 扎染:蓝白交织,绘就自然之韵

8月4日,调研团踏入了自贡扎染工艺公司。在这里,他们亲眼见证了布料如何在非遗传承人的巧手下,通过扎结、染色等工序,变成一幅幅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扎染作品。扎染的色彩以蓝白为主,清新自然,仿佛能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扎染的过程。从选材、设计图案到扎结、染色,每一步都充满了乐趣与挑战。当他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扎染作品时,那份成就感与喜悦溢于言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的根基与土壤,要想不在日益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大家必须注重对文化的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地向更高的高度发展,切实发挥各种传统民间文化应有的视觉价值,为现代化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努力。

传承:播种希望,传承文化火种

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最后阶段,调研队将他们的所见所学带到了自贡的福利院和社区。他们向小朋友们展示了龚扇、剪纸与扎染的魅力,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体验,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为期数日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但调研队成员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却永不止步。他们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国人民的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赵一璇)

图为“非遗寻脉”调研团合影。王思源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