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青年学子探寻福州非遗美食文化

7月10日至11日,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童创福韵,智赋非遗”实践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以当地非遗美食鱼丸与肉燕为调研对象,采用“探访传承——技艺学习——文化传播”的实践模式,开展非遗资源挖掘与传承相关实践活动。

探访传承,溯源技艺根脉

为梳理福州非遗美食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当下传承情况,实践队来到福州南宫友义鱼丸店,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进入鱼丸制作工坊。工坊内,福州鱼丸非遗传承人刘友义师傅在案板前处理鲜鱼,刀工操作连贯。谈及鱼丸传承历史,刘友义师傅介绍:“早年讨海的先民见辛苦捕捞的鲜鱼易腐烂,才琢磨出这物尽其用的法子。”他还提到,家族几代人延续鱼丸制作的十二道工序,从鲜活马鲛鱼挑选到鱼茸成丸塑形,各环节均遵循祖辈流传的操作规范。

随后,实践队前往同利肉燕非遗体验馆。馆内,李浪云老师一边演示捶肉、包燕的传统手法,一边介绍肉燕的民俗关联:“福州逢年过节、办喜事,这碗肉燕不能少。”针对肉燕制作行业现状,李浪云老师提到,当前机械制作可提升肉燕产量,但手工捶打后的肉燕在口感与质感上,与机械生产产品存在差异。

图为刘友义先生正在处理鲜鱼。严家欣 供图


技艺学习,亲身体悟匠艺

kandian.youth.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