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用“栓”字造词“栓Q”,网络黑话“入侵”校园何解?
“网络黑话、谐音‘梗’,显然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表达。”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难以避免地会接触到此类用语。他们最初使用这些网络“梗”可能仅仅只是因为觉得好玩,为了博人眼球,或是觉得自己这么说话能够更好地和同学打成一片。然而,这些网络用语往往内涵空洞,语义歪曲,用词用字极不规范,且低级趣味盛行;有些甚至可能具有恶意、低俗的价值内涵。
在姚金菊看来,中小学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分辨能力,长期盲目模仿、传播这些网络“梗”,甚至将其带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无论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锤炼还是价值观的塑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还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网络黑话等词语的滥用,淡化了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理解和接受,对社会的道德评价会起到阻断屏蔽作用,容易引发青少年的认同危机。
“还容易诱发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为。”蔡海龙说,网络黑话和谐音“梗”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这种被污染的语言环境中,容易消解学校教育培养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自律,极易滋生校园欺凌和暴力冲突等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