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遗相融润童心,非遗传承启新程
漆扇区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古代调色实验”正在进行。“红+白=粉,那红+黄等于什么呢?”实践团成员抛出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穿着迷你围裙的“小科学家”们,正用冰棒棍认真地搅拌着大漆,调配属于自己的独特颜色。当深色漆与浅色漆在扇面上自然晕染出渐变效果时,实践团成员解释道:“这就是古人发明的‘色彩密度梯度’!”在等待漆干的间隙,还讲述了古代漆料的获取方式,让孩子们对这项传统工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儿童在漆扇课程中动手实践。李沁宣 供图
最热闹的还数花饽饽制作区。当实践团端出发好的面团时,孩子们大开脑洞:“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过年吃的寿桃用的材料!”小老师掏出一套几何模具:“今天咱们做数学饽饽——”孩子们哄笑起来,直到看见面团在圆柱模具里变成完美的球体,在圆锥模具里变成标准的金字塔。”这叫‘立体几何’,我们的祖先做花馍时早就会了。”
活动结束收拾材料时,实践团发现有个小男孩迟迟不走。他攥着个歪歪扭扭的兔子馒头,小声问:“老师,我奶奶也会做这种馒头,但她总说这些老东西没用了……”实践团成员接过馒头,指着上面用剪刀剪出的耳朵:“你看,这把剪刀和数学课的圆规像不像?你奶奶不用量角器就能剪出对称的兔耳朵,这就是非遗里的几何学啊。”男孩眼睛亮了起来,飞奔出去时,他们听见他喊:“奶奶!你的馒头是数学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