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传统又时尚,探索非遗苗绣传承焕新之路
在实地调研完非遗苗绣花溪店后,为了进一步探查苗绣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贵阳市花溪区文化馆的引荐下,实践队来到了绣花溪非遗生活馆学习。实践队员在与生活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得知,生活馆目前属于自负盈亏的经营状态,所在的板桥艺术村目前并未形成艺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只有少量的非遗体验项目。此外,生活馆目前主要接待企业团建、学校研学,游客占比较小,而且主要来自的是主城区,尤其是省外游客较少。即使如此,仍然有情怀的企业家探索推动苗绣的发展。未来,当地计划建设非遗特色街,让苗绣装点特色农景房,让这项技艺更深层次地融入生活实景。
图为绣花溪非遗生活馆内工艺品展示。马颖 供图
内化的长期积淀,外显的“新”式传播
为了更好了解当地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情况, 实践团队于7月26日前往榕江县采访榕江县非遗保护发展中心主任杨秋平。杨秋平表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保存传统资料、增进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此外,实践团队也在与杨秋平的对话中了解到,目前榕江地区的非遗工坊游客主要还是来自研学板块,相对还是比较单一,非遗处正在积极响应拓宽游客渠道来源,促进当地非遗项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