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寒假三下乡实践报告:英风非遗韵长存,德艺传承护文明
非遗传承方可以由政府牵头,与职校、高校等展开深度合作,共同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培养专业人才。由政府、职校、高校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职校、高校设置相关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拓宽青年一代的视野,使青年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激发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注入当代青年的蓬勃力量,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以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和云南红河学院为例,两所学校与政府、非遗传承人紧密结合,立足于地方特色,构建了国内高校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搭建非遗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和研究平台,实现了非遗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以人才培养促进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用历史文化遗产铸就历史文化名城。
六、实践总结
在本次针对英德非遗的调研中,团队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并将其整理成文,深入理解了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交流,实践队一行深刻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人的手中,技艺与文化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们不仅是一种技能或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困境。传承人也逐渐老龄化,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和参与度较低。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也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实践队根据调研情况,为英德非遗的活态传承发展提供可行之法,以期为非遗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