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青年传承非遗鹤舞 深挖中山申明亭百年文化根脉
中山沙溪鹤舞起源于明代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传承六百余年。以白鹤为原型,因“鹤”与“学”谐音,最初为弘扬重教兴学之风而创,兼具祈福寓意。竹篾骨架外覆白布,辅以手工剪纸羽毛,舞者藏身鹤架内,通过机关操控鹤颈、翅翼,生动演绎“鹤立”“舔羽”等场景。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遗后,传承人推动传统鹤舞融入现代舞台,成为岭南文化活态传承的实例。
2月27日,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学院"拾味沙溪"文化调研实践队走进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溪鹤舞为核心展开文化溯源。实践队通过观摩鹤馆馆长杨健永的现场表演、品读历年鹤舞纪录片等形式,深入探究这项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密码。
一墙鹤谱述春秋:鹤馆馆长的深度讲解
2月27日上午九点半,实践队抵达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64号,与申明亭鹤馆馆长杨健永会合。在杨馆长引导下,队员们跨过镌刻着岁月痕迹的门槛,步入这座承载着百年鹤舞传承的鹤馆。
馆内陈列的鹤舞道具与展示的图文相映成趣,杨馆长配合着墙上的图文,将鹤舞的起源娓娓道来。队员们驻足于水墨风的鹤舞图前,透过杨馆长绘声绘色的讲解,仿佛看见昔日巡游队伍扮作白鹤,在十音锣鼓的韵律中穿行于阡陌间的盛况。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