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传统又时尚,探索非遗苗绣传承焕新之路

     贵州苗绣,这一镶嵌于多彩贵州文化织锦中的独特非遗瑰宝,不仅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2024年7月25日至27日,复旦大学“向黔进”实践团队深潜黔山秀水,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入访谈,探究苗绣非遗工艺在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现状与挑战,足迹遍及苗绣工坊与传承人工作室,探索如何借力科技革新、匠人培育及品牌塑造,为苗绣文化的活态保护与持续繁荣开拓新径,同时剖析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多元价值。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要把它传承下去

     “说实话以前我不懂什么叫传承,什么叫文化。世博会的时候,有人叫没什么文化的我去参加,慢慢跟我解释说,这就是你们的文化,你要把它传承下去。”在贵阳市花溪区十字街社区养老服务站内的苗绣馆里,74岁的国家级苗绣传承人王启萍和复旦大学“向黔进”实践队员如数家珍般地聊着在她手指尖上传承了几十年的苗绣技艺,后来她慢慢了解到苗绣的确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没有文字,只能靠自己的脑筋去记录和创造。随着国家对非遗及传承人支持力度的增强,以苗绣为主导的非遗产业生态圈已经逐步形成。王启萍作为唯一亲历机绣技术从青涩迈向重现手工精妙的见证者,向队员展示了不同拼接图案的含义和苗绣的编织智慧,她手中正在制作中的苗绣布料,每一块拼接都似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图为王启萍讲解苗绣的工艺技术。 邓智友 供图

kandian.youth.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