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理工学院:用AI技术活化红色记忆 让红色故事"动"起来
近日,邵阳市洞口县鸬鹚村村民通过手机屏幕观看的一段AI动画引发关注。动画中,红军战士踩着门板夜渡河流的场景被生动还原,这是湘潭理工学院“智绘未来·AI创想家”三下乡实践小队的实践成果。6月23日至7月1日,该小队深入洞口县乡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红色故事,推动革命历史场景数字化呈现。
深入乡野收集素材 构建红色记忆数据库
为实现红色故事的数字化还原,实践小队首先开展实地调研,系统收集散落的历史细节。
在红军桥畔,队员们结合石碑记载与当地老人讲述,记录红军连夜用门板架桥渡河的史实;在烈士公园,听第四代守墓人王军回忆祖辈守护烈士遗骸的经历,包括其父亲12岁起随爷爷扫墓的细节;在抗美援朝老兵邓联珊家中,记录老人的战斗经历及军功章、旧棉衣等实物信息。
“每个细节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副队长李欢介绍,队员们将收集到的内容分类整理,包括口述记忆、实物特征、场景描述等,系统录入数据库。这些素材涵盖红军渡河时的江面环境、守墓工具的形态、老兵衣物的破损状态等,为后续AI动画制作提供了真实依据。
以技术还原史实 推动红色场景可视化
实践小队坚持“历史真实优先”原则,通过AI技术将收集的素材转化为可视化内容,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史实还原。
针对红军夜渡场景,队员们依据老人“江面上有雾,门板碰撞发出‘咯吱’声”的描述,使用AI图像生成工具进行画面制作。期间,根据口述细节反复调试雾气浓度、门板摇晃幅度及战士手部动作力度,确保场景与历史记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