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非遗+社会实践队队队员们踏入了湖南道观冲非遗村,这个隐匿于青山绿水间的小村落,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古老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灭的匠人精神。这次实践队的目标不仅仅是记录与传承,更是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油纸伞与花草纸这两项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故事与智慧,让这份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与活力。
图为调研队成员初入非遗村。牟陈博 供图
走进村中的油纸伞工坊,一股淡淡的桐油香与竹木的清新气息交织而来,瞬间将队员们带入了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世界。油纸伞,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情思的物件,如今在道观中依旧保持着它最纯粹的模样。
在老匠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着挑选竹子,这些竹子需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挑选与加工,方能成为伞骨的原材料。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如何将竹条劈削得细薄而坚韧,再经过烘烤弯曲成完美的弧度,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匠人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随后,是糊伞面的环节,将细腻的油纸小心翼翼地粘贴在伞骨之上,每一层都需均匀涂抹桐油,以增强其防水性与耐用性。当每个队员亲手握住自己制作的油纸伞,在雨后的村巷中漫步,那份由心而生的成就感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油纸伞不仅仅是一种遮风挡雨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一份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品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了人要耐心与坚持,也让每位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美丽往往源自于时间的沉淀与匠人的匠心独运。
图为队员们体验油纸伞的制作。牟陈博 供图
如果说油纸伞是雨中的浪漫诗篇,那么花草纸则是大自然赋予的温柔情书。在另一间工作坊里,调研队队员们体验了花草纸的制作过程,这是一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队员们采集了村边田野上的各种野花、野草与树叶,这些平日里或许不起眼的植物,在纸浆中却展现出了别样的生命力。将采集来的花草轻轻铺展在湿润的纸浆上,再用细网轻轻捞起,经过挤压、晾晒,一张张独一无二的花草纸便诞生了。每一张纸都承载着自然的色彩与气息,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感受到风的轻抚。
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花草纸不仅仅是一种纸张,它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人类对大自然美的追求与表达。这种将自然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的方式,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提醒世人要珍惜与保护目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图为队员们跟着师傅学习接纸浆。牟陈博 供图
通过这次在道观冲非遗村的深度体验,调研队的成员们都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油纸伞与花草纸,这两项看似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对调研队队员的采访中,队长魏琦表示,“作为非遗调研队的一员,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与整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同时也要加强对非遗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通讯员 牟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