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财经大学“阳光大橘子”实践队来到云南省华宁县碗窑村,以“华宁瓷韵,陶香心间”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别具特色的陶瓷文化体验活动。本次活动以实践与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华宁陶的历史渊源与传承现状,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独特魅力。
碗窑村位于华宁县的丘陵地带,是云南重要的陶瓷产地之一。这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陶瓷文化积淀,使得“华宁陶”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当地的陶艺工作坊。在工作坊内,传统手工制陶的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匠人们娴熟的技艺更让人感受到陶艺创作的独特魅力。
在匠人指导下,实践队员从选泥、揉泥开始,逐步体验拉坯、修坯、上釉等陶瓷制作的核心环节。据了解,选泥是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当地匠人凭借经验可以迅速判断泥料的品质。在随后的拉坯过程中,队员们多次尝试,但仅仅控制泥条的厚薄和形态就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难度。“制作陶器不仅需要手上的技巧,更考验耐心和对材料的把控力,”一位队员观察后感叹。经过反复练习,部分队员终于完成了初具雏形的陶坯,亲身体验到陶瓷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工艺与情感。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体验拉胚。秦振鐘 供图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还与华宁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张师傅介绍了华宁陶的发展历史,从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兴盛,到现代陶瓷艺术风格的创新,以及这一文化技艺在不同时代的实用与艺术价值。张师傅坦言,作为一名传承人,不仅要精通工艺,还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他表示:“陶瓷不仅是实用器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让华宁陶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碗窑村,实践队员们还参观了一处用砖头搭建而成的烧制华宁陶的传统窑洞。这些窑洞由当地匠人手工砌成,通体使用耐火砖和黏土加固,外观朴实无华,却蕴含着烧制陶器的智慧结晶。
窑洞的整体呈长条形,内部空间分为火膛、窑室和烟道,设计精巧合理。据介绍,窑洞的拱形顶部不仅能更好地承受高温,还能让热量均匀分布,从而提高烧制陶器的成品率。匠人讲解道,窑洞的每一块砖头都是精心摆放,以确保结构稳固且能够承受反复的高温炙烤。尽管如今已有更现代化的烧制方式,但这种传统窑洞仍被用来烧制具有“柴烧”风格的陶器,以保留陶器独特的火痕与古朴质感。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烧制华宁陶的传统窑洞。张涛 供图
此外,实践队员还参观了华宁陶瓷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出的各时期陶瓷作品,从古代厚重简朴的日常器物到现代融合艺术美学的创新作品,生动展示了华宁陶的演变历程。通过参观,队员们不仅直观了解了陶瓷制作的工艺特点,还进一步感受到这一非遗项目承载的文化厚度。(通讯员 秦振鐘 鲁俊杰 陈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