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的‘绿汤’芋圆简直秒杀了外面奶茶店的芋圆,QQ糯糯的,我都没想到我们会在实验课上面做芋圆!”近日,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2023级园艺专业开展了一堂特别的实验教育课:同学们在课堂上切紫薯,分南瓜,捏创意团子,旨在通过学生亲手烹饪芋圆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据了解,学生们上的实验课是川农大设立的园艺产品营养与功能课程。课程教授制作园艺产品的原因和产品本身含有的功能性成分。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去感受食物在自己手中成型的魅力,授课老师张慧芬在讲述了材料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就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探索,自己在过程中持续关注各小组的情况,遇到学生有问题再及时解答。制作芋圆的过程并不复杂,洗净南瓜,紫薯,芋头,去皮切块,放进蒸锅里蒸好,辅以淀粉混合,再按照自己喜好做成各种形状的芋圆。做好的面团被揉成不同的形状,展现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开始我们还是中规中矩地制作芋圆普遍的形状,后面开始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各种各样稀奇古怪、有趣的形状、物体,感觉就像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园艺专业林文浩这样向记者描述。张慧芬对记者解释:“实验跟理论课及生活常见食品结合起来,会让大家的印象更深刻一点,增加同学们对专业的认识,而且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大家是比较喜欢的。”
图为同学们捏的创意芋圆。陈悦 供图
“我们最开始揉面的时候水加少了,导致后面做出来的紫薯面团干且易碎。”林文浩说道。这不仅是他遇到的困难,其它组也存在对淀粉和水的比例掌握不恰当的情况。“由于不同材料的含水量有差异,含水量丰富的南瓜和芋头和的比较久,最后还是多和了几下淀粉,和久一点就好了。”园艺专业学生毛傲凤也同样对记者提及了揉面的步骤。但经过不断地调整水的用量,他们都逐渐找到了做芋圆的正确比例,纷纷表示自己做出的芋圆晶莹剔透,更好吃 。园艺专业程凤仪描述说:“南瓜芋圆的口感相对于紫薯要更Q弹,紫薯要更软糯,三种香味都很浓郁。”
图为煮好后浮在水面上的芋圆。陈悦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被采访学生提到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片段的时候。大家都一致表示是在煮芋圆的时候,锅里面的汤会变绿或者变紫。甚至有同学开玩笑说:“好像变成了动画片里面巫婆汤。” 据了解,这是园艺产品中的一种活性物质花青素。它能溶解在水中显色。花青素既可以做PH的指示剂,又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质。园艺专业魏嘉瑶说道:“非常好的实验课,让我们的学习不只是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自己制作之后大家记忆也更深刻了。”在经过这次实验课将专业所学的园艺产品特殊功能性成分的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后,大家普遍觉得自己对于园艺产品中性质和功能相关的知识有了更直观又深入的了解。
图为煮芋圆过程中出现的绿汤。陈悦 供图
记者了解到,在实验课内容的选题上,除了这节课的制作芋圆,后续还会展开自己动手做盐蒸橙子和银耳汤的课程。授课老师张慧芬介绍说:“我们这门课程叫《园艺产品营养与功能》,涉及的园艺产品种类有水果、蔬菜、茶叶、花卉、食用菌。”在所有选题里,芋圆的主要材料是蔬菜,蒸橙子利用了水果的一些功能性成分,而银耳汤中的银耳属于食用菌类。“所以是把专业涉及到的种类尽量加进去,这个就是选择的由来。”她希望这个课程能把专业知识与同学喜好结合起来,从而带给大家更深的专业知识感受。
与只在书面上教授专业知识的课程不同,川农大的实验课将其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举措显然更得学生的喜欢,课本、课件上的知识被这种“教学+实践”的方式融入到生活实际中。程凤仪向记者叙述了她的收获与感想,她认为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创新形式的实验课:自己来动手,丰衣足食,让专业涉及的材料变成食物。这对她充满挑战性和成就感,不用刻意去记住知识,而是让它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进入脑子,这个特色性课程设立的目的也得到了体现。(通讯员 吴苓苑 李师洁 姚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