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7月6日至12日,南通大学书法研习社与徴羽民乐社合作开办“运墨收笔承其道,琴韵悠扬万古音”传扬经典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在为期七天的活动中,南通大学的志愿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他们访问了红星养老院,与老人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接着,他们参观了南通梅庵琴社,了解了古琴的历史和文化。最后,志愿者们前往植树鸟教育机构实践基地,向孩子们传授书法技巧,介绍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并教授卡林巴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趣。
爱在行动:养老院里的志愿服务之旅
7月6日,志愿者们进入了南通市红星养老院,开展了一天的志愿服务。他们的任务包括陪伴老人、进行文艺表演以及打扫环境卫生。这次志愿服务活动是对社会责任的践行,也是对老年群体关怀的体现。
上午,志愿者们与老人们进行了互动。他们与老人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通过交谈,志愿者们了解了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并给老人们带来了欢笑。
午后,志愿者们组织了一场小型的文艺表演。一位志愿者吹奏笛子,悠扬的旋律在大厅内回响,志愿者们的热情和努力赢得了老人们的掌声。表演结束后,志愿者们开始打扫卫生。他们分工明确,打扫过程井然有序。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养老院内部焕然一新。夕阳的光辉洒向洋溢着歌声的养老院,活动在温馨快乐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图为志愿者和老人一起合唱。李祥菡 供图
雅在民乐:探寻古琴文化的传承之光
梅庵琴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志愿者们走进南通梅庵琴社,与梅庵琴社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探寻梅庵古琴文化。
梅庵琴社的传承人老师耐心地向志愿者们介绍了梅庵派古琴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她指出,梅庵派的琴曲以其清丽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每一首曲子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交流结束后,传承人老师亲自示范了一段梅庵派的经典琴曲。志愿者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对梅庵派古琴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在告别之际,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将会继续关注和支持古琴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笔染墨韵:中国书法与经典文学的美学探秘
中国书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们走进植树鸟教育机构实践基地,和孩子们共同踏上一段探索汉字奥秘的旅程。
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变迁,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汉字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蕴。紧接着,志愿者们介绍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为了加深孩子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志愿者们还特别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并展示了他们的经典作品。随后,志愿者们拿起毛笔,向孩子们介绍握笔姿势和基本的笔画,让孩子们体验用毛笔书写的过程。
图为志愿者教授书法。李炫孜 供图
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向孩子们介绍了《诗经》、《论语》、《楚辞》等文化经典作品,用生动的语言解读了其中的篇章,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琴音共鸣:卡林巴琴的文化传承与体验
卡林巴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非洲乐器,在教育领域常被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协调性、节奏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洲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志愿者们前往植树鸟教育机构,给孩子们介绍卡林巴琴的历史,并教授卡林巴琴的弹奏技巧。
志愿者先简要介绍了卡林巴琴的历史渊源,讲述它在非洲大陆上的起源,以及随着人类迁徙的脚步,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接着,他细致地展示了卡林巴琴的演奏技巧,包括手指敲击琴键的正确方式和力度控制,以及如何把握节奏和旋律。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按照指示,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经过几次练习,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能够较为流畅地演绎出简单的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演奏卡林巴琴,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创造的自由。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吹笛演奏。李祥菡 供图
回顾这次实践活动,志愿者们认为这次经历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志愿服务,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历程。这次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了他们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志愿服务事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力量。(通讯员 佘昱璇)